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强化提升考试(四)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61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1840—1894年间中国主要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及日本建立条约关系情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邦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德)博韦奇、(俄)菲利托夫《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叶,清政府面临向列强赔款的巨大压力,加上海关税收人员与当地官员营私舞弊,国库空虚,***衙门授予他必要的权力后,在其它通商口岸设立由外国税务司管理的新型海关。赫德任总税务司期间,突出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事务:一是有效保证了洋务企业的经费供给;二是主办同文馆;三是创办邮政;四是成立海务部门。在对付中国国内农民起义运动时,他充当曾国藩的政治顾问,为绞杀太平天国革命出谋划策。清政府先后授予赫德“按察使”、“布政司”衔,并赏“花翎双龙二等第一宝星”、“三代一品封典”、“太子少保”等,英国政府也由于赫德维护了其在华侵占的利益而授于他男爵爵位。

——摘编自周熊《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的举措。

3.单选题(共9题)

5.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6.
1689年,詹姆士二世积极谋求爱尔兰天主教力量的支持。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法国胡格勒信徒—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到法国。这场战争
A.捍卫了英国的立宪政体
B.实质上只是一场宗教战争
C.阻止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D.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7.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
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
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
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
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8.
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 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D. 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9.
秦朝“巅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粱,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A.立足于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B.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C.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0.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11.
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伯曾说:“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材料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A.推动商业资本转向工业资本B.专制王权能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C.工业生产向城郊和乡村扩散D.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资易
12.
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13.
“法国有自己的国情——它有强大的专制传统,却没有产生革命。……在法国非用暴力方式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国需要卢梭。”“法国需要卢梭”主要是因为(   )
A.卢梭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B.卢梭宣扬浪漫主义
C.卢梭倡导了人民主权学说D.法国缺少政治理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