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4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政府在1902年决定着手修订法律和司法管理的准备工作,而英国、美国和日本在1902和1903年同清政府签订条约时要求按照西方模式修改法律和修改司法管理。从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纂新的刑法。新刑法规定,惩罚限于死刑、监禁或罚款。这样,以前所有的肉刑都被废除了,同时又引进了缓刑和假释的新的做法。在犯罪名目中,又增加了涉及外交事务、选举、运输和交通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犯罪行为。当它被呈交给中央和省政府的高级官员评议时,下列各点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对那些犯有损害皇室、反叛、搞阴谋或犯忤逆罪者处以绞刑,惩罚太轻;把合法自卫的概念应用于违犯祖宗的罪行是不能接受的;与无夫之妇通奸而不予起诉的做法是不能接受的。结果,起草的新刑法作了很多修改以迎合上述大部分反对意见。经过这些修改后,起草的法典随同补充章程被呈交给资政院讨论。讨论结束时,只通过了一般条款,至于特殊条款和补充章程则被挂了起来。然而在1911年1月,清王朝借口要实行宪政就推迟颁布刑法。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刑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刑法改革夭折的原因。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可以截断盟国援华抗战的国际通道,迫使中国力竭投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样,对敌我而言,缅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事实上缔结了中英军事同盟,远东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并庄严承诺: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轴心国家及其仆从国家作战到底。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正式形成。3月,日军大举进犯缅甸,英军兵败如山倒,接连向中国告急求援。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联合国家宣言》的基本精神,组建中国远征军,驰援缅甸。中国在单独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长达四年半之后(全国抗战),又组织远征军跨出国门,赴缅作战,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展的使然。

——摘自刘朝华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视角下的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缅甸为什么成为当时敌我必争之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何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秋瑾(1875—1907),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1904年,秋瑾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广泛结交进步留学生和革命志士,与周树人、陶成章、宋教仁、王时泽、何香凝、冯自由等都有较多往来。秋瑾还积极与人创办“演说练习会”,演说练习会提倡演说技巧,把演说作为革命斗争的一种武器,使无钱订报或没有文化的人能了解革命的道理。在参与创办演说练习会同时,秋瑾还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白话报》,内容包括论说、教育、历史、实业、地理、时评等十几个项目,全用白话文,它实是一种宣传反清革命的刊物。1905年,秋瑾回到上海,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从此秋瑾全身心地投入民主革命事业。这年八月,秋瑾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随即被指定为同盟会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秋瑾为了向广大妇女宣传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斗争,积极筹创《中国女报》杂志。在创办《中国女报》后,秋瑾即以全部精力投身于组织反清革命的活动。1906年12月,萍浏醴大起义爆发期间,秋瑾秘密筹划浙江武装起义活动。后来起义失败,秋瑾被俘。1907年7月15日晨,秋瑾在绍兴城内轩亭口就义,年仅33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秋瑾的主要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秋瑾的革命活动。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20题)

5.
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
A.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B.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C.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D.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6.
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A.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7.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却禁止黑人学生入学。美国各州的法律也五花八门,甚至在这州合法的事情到另一个州就不合法了。这反映了美国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各州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C.各州保持一定的自治地位
D.各州具有独立完整的主权
8.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反映出1871年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A.保留专制主义的色彩
B.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C.确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9.
关于美国宪政,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相对坦白地披露说:“使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使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的,所以联邦制是个范例”。可见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政的本质是
A.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权力的制衡能防止暴政
C.保障美国人民的自由民主
D.维护少数资产者的利益
10.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D.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11.
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派取得绝对优势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D.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12.
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洪秀全的目标是与清朝平分天下
B.太平天国运动缺乏进步性
C.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
D.农民阶级不能使社会进步
13.
胡适的父亲胡传在自传中证实:他曾于1865年被族人推选负责统计徽州歙县幸存的族人,经过数月的彻底调查,他发现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导致其族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14.
五四运动爆发前,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基本上是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众多的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农民等也参与其中。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促成了更加广泛的思想启蒙
B.突破了新文化运动的地域界限
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
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相关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增强民族意识已成为共识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国统区政治舆论氛围宽松
D.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6.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7.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18.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19.
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些现象说明
A.“一边倒”利于我国外交发展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20.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形象
B.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C.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
D.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
21.
下图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B.美国实力严重削弱
C.世界多极化体系已形成
D.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22.
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23.
《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C.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24.
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
B.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
C.伊斯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
D.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