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第3单元测评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294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6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晋灭亡后的100余年间,北部中国各族统治者和部分汉族官僚先后建立了20多个割据政权,使北方长期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史称“五胡(注:匈奴、鲜卑、羯、羌、氐)十六国”。汉族官僚、地主和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逃,史称“永嘉南渡”。东晋是在南北方世族的支持下建立的,门阀世族势力借助“九品中正制”垄断官场,“举贤不出世族”,出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的局面。世族子弟养尊处优、骄奢淫逸,“不乐武位”,无力收复中原,但也为寒门庶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578年,北周统一中国北部,581年杨坚篡位,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统一南方。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在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地方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裁减郡县数目,并将地方官的任免权收归吏部。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幹济(有才)二科举人”,为寒门庶族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吕克勤、徐耀耀《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改革的创新性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的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官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中原地区,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人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趶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北朝《折杨柳歌》

材料二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

(1)材料一《折杨柳歌》反映出鲜卑人怎样的民族性格?孝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问题?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俸禄制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起来。秦代是第一个全面实行俸禄制的大一统王朝,但秦代工资差别相当大,“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西汉俸禄制主要袭自秦代,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之间的待遇过于悬殊,大多数汉代官员的收入不高,导致汉代官员腐败。汉宣帝接纳张敞、萧望主张,提高低级官员的薪俸水平,这次“增禄养廉”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王莽篡汉之初,进行高薪养廉改革,初衷虽好,但靠增发货币,反而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官员收入每况愈下,贪污腐败不可避免地加剧起来。东汉王朝受战乱和灾荒影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减百官俸”,推行薄俸制。汉桓帝时因对武陵蛮的战争,一度停发百官俸禄,清廉官员大都陷入穷困之中。历史证明,薄俸甚至无俸,对王朝来说总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实行俸禄制度,从短期看,因为兴革之举会导致官民一时不便,但从长远看,对国家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一改革从制度上堵住了百官肆无忌惮地抢夺民众财产的渠道,百姓负担实际上是大为减轻了。
——摘编自张宏杰《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秦汉时期俸禄改革的因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俸禄改革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北魏实行均田制能否解决“富强者并兼山泽”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颁行均田令的积极影响。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