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商人和王权终于走到一起,商人在金钱上支持国王,国王在政治上确认商人的地位,在英国、法国、德国,富有的商人作为市民的代表出席了国会。不仅在政治上,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庄园经济时代,基督教卑视财富,而在货币经济时代,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宣扬:人是尘世的上帝,财富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与庄园不同,城市国家的财富,来自商业的利润。所以商人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把海外经商看成是人们具有崇高身份的象征。
——张椿年《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徽商财富流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西欧商人的主要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
(3)综上所述,概述商人群体对近代社会转型作用的认识。
材料一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商人和王权终于走到一起,商人在金钱上支持国王,国王在政治上确认商人的地位,在英国、法国、德国,富有的商人作为市民的代表出席了国会。不仅在政治上,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庄园经济时代,基督教卑视财富,而在货币经济时代,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宣扬:人是尘世的上帝,财富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与庄园不同,城市国家的财富,来自商业的利润。所以商人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把海外经商看成是人们具有崇高身份的象征。
——张椿年《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徽商财富流向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西欧商人的主要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
(3)综上所述,概述商人群体对近代社会转型作用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国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引自《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建设上,应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但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
——引自《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
(1)概括材料一、二指出中共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引自《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建设上,应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但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
——引自《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
(1)概括材料一、二指出中共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变化的原因。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汇变成了衰读之词”,美国作家和老兵海明威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丹尼斯·舍曼《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的幸存者为何被“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怎样“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为何说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材料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汇变成了衰读之词”,美国作家和老兵海明威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丹尼斯·舍曼《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的幸存者为何被“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怎样“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为何说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2.论述题- (共1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历史学家派非常强调价值观念(或社会价值观)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价值观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制度,保罗·戴维称之为“历史载体”。经济史学家戴维将“契约和组织”归为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价值观念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法国历史学家派非常强调价值观念(或社会价值观)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价值观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制度,保罗·戴维称之为“历史载体”。经济史学家戴维将“契约和组织”归为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价值观念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12题)
7.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
A.随意性较强的法律 |
B.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
C.维护法官的权威 |
D.对后世影响深远 |
8.
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这一现象表明
A.英国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 |
B.国王立法权的开始受到限制 |
C.首相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 |
D.运行机制形成行政与立法制衡的特点 |
9.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据此,可知
A.美国民主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
B.精英阶层的特权受到制约 |
C.公民基本权利没有受到保障 |
D.“天赋人权”思想没有实现 |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
11.
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
C.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
D.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砝码 |
12.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出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13.
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
B.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
14.
民国十八年七月,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这些做法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
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
15.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
16.
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地宣讲起神来。”伏尔泰意在说明
A.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性 |
B.文艺复兴缺乏群众基础 |
C.萨帕塔对宗教信仰盲从 |
D.基督教神权统治虚伪性 |
17.
“这是种全新的反省,开始以人的眼光,从人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生活,对待世界,而不是像在信仰主义时代那样一切都从上帝出发。”“全新的反省”指的是
A.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
B.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
C.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
D.法兰西的启蒙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