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鮮等地。——摘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圣宗(983-1031在位)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劳进一步改革。由于战争和人口迁徙,辽境内有大片田地荒荒,严重影响辽的经济发展.统和十三年,辽圣宗“诏诸道置义仓。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仓,社司藩共目”;“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统和十四年,“以南京道新定税太重,减之”,在局部地区对新税法又进行了调整。统和十五年,下诏“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税十年”。在延边地区设置屯田成兵,储备谷米均常,对巩因边防,备战备荒,起了重大作用。证圣宗的改革巩国了辽朝的封建统治,发展了社会生产,使得辽朝的发展达到繁盛时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材料:辽圣宗(983-1031在位)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劳进一步改革。由于战争和人口迁徙,辽境内有大片田地荒荒,严重影响辽的经济发展.统和十三年,辽圣宗“诏诸道置义仓。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仓,社司藩共目”;“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统和十四年,“以南京道新定税太重,减之”,在局部地区对新税法又进行了调整。统和十五年,下诏“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税十年”。在延边地区设置屯田成兵,储备谷米均常,对巩因边防,备战备荒,起了重大作用。证圣宗的改革巩国了辽朝的封建统治,发展了社会生产,使得辽朝的发展达到繁盛时期
——摘编自式玉环的《论辽圣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辽圣宗经济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8题)
4.
1573年,菲律宾省督拉米沙礼斯报告西班牙王说,西班牙也好,墨西哥也好,所能输出到中国去的货物,“没有一样不是中国所已经具备的。所以,对华贸易必须向中国输送白银。”由此,可得
A.中国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
B.中国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
C.西班牙和墨西哥的经济走向萧条 |
D.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 |
5.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
B.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
6.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重要 |
B.粮食产量的稳定 |
C.生产技术的成熟 |
D.生产效率的低下 |
7.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
9.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
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
B.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
C.传统文化保存良好 |
D.社会风气积极向上 |
10.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