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8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2.
   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历史时空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仅是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据此,以18、19世纪中外历史时空为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6个,中国6个。
(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到4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
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民国时代所处的复杂内外环境,尽管国家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步深化,但中央政府始终权威不足,使得这一时期的国家治理在“断而不裂”的总体背景下,缺乏足够的时空保障,也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而且其相关政策往往在内外部纷争中走样变形,效能大打折扣。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国家治理一部分的民国边疆治理,自然受到的关注和支持就更小,也缺乏必要的资源和人员来推进具体的边疆治理,被动因循成例者多,主动调整改革者少。当然,抗战期间民国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尤其是西南边疆大为重视,主要还是地缘环境所迫,一旦抗战结束,国内对于边政和边疆开发的讨论也随即消歇。
——袁剑《断裂政治下的边疆治理——民国时期边疆政策实践的语境与维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首先表现在经济开发方面,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向西推进的直接动力,当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和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西进热情。在美国西部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几乎同时起步,并始终交织在一起。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同时成为西部开发的精神支柱,推动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继续向纵深发展。美国的边疆治理还特别重视整合族际关系,强调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影响我国边疆治理的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单选题(共31题)

4.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根据所谓“公平”“正义”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万民法的诞生
A.表明罗马奴隶制出现危机
B.体现出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C.说明罗马共和国平民化的趋势
D.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提供法律保障
5.
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公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由贵族及平民各五人组成的十人法典编纂委员会,赴希腊学习梭伦立法,于公元前451年前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材料表明
A.罗马平民掌握了独立的司法权
B.法律维护了罗马帝国时期的稳定
C.罗马共和国水平高于希腊文化
D.两国均通过立法保护平民的利益
6.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会又颁布了以下几项法律文件
法律文件
内容或目的
1689年《兵变法》
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左右,否则不拨款
1689年《宽容法》
确立了宗教宽容原则,但非国教徒在政治地位上仍然不平等
1696年《叛国法》
目的是不让国王以“叛国罪”为借口清除反对派,为被指控为“叛国罪”的人提供法律保护
1701年《王位继承法》
规定日后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
 
这表明当时英国
A.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矛盾已解决
B.议会权力得到不断扩展
C.宗教信仰和政治派别完全对立
D.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7.
著名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根据《1787年宪法》,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分权与制衡原则
D.共和制原则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
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9.
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10.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A.仍抱有和平解决战端的希望
B.尚未意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C.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1.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结构图。作者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后的理由是
A.奋斗目标一致
B.革命任务一致
C.斗争对象一致
D.革命主体一致
12.
与下图同属一个时期,并表述正确的是
A.南昌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B.晋察冀根据地→是各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C.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D.红军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13.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14.
《民国采访战》记载“许多后来名满全球的中国人,这时都聚集在广东,为改变中国人的无知蒙昧而奋斗。他们狂热地工作,组织规模巨大的北伐军事行动,准备征服全中国。”与上述记载相关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解放战争
15.
下图为马克思的墓碑,上面刻有他的名言“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在想方设法解释这个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为哲学家应解释世界也要改变世界。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积极参与工人运动
②直接领导巴黎公社起义
③发表《共产党宣言》
④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80年代,中国关注不结盟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采用不结盟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
B.两极格局的正式结束
C.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D.金砖国家联合的需要
17.
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一书中写道:“在1947—1949年欧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服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这一“目的”达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柏林墙”的修建
18.
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9.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汉唐的坊市制度在宋代已被废除
B.宋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商业发展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20.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21.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年份
地丁银
盐课
关税
岁入(万两)
比重(%)
岁入(万两)
比重(%)
岁入(万两)
比重(%)
顺治九年(1652年)
2,126
87
212
9
100
4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2,727
87
276
9
120
4
雍正三年(1725年)
3,007
86
443
13
135
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2.938
72
701
17
430
11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991
61
574
12
540
11
嘉庆十七年(1812年)
2,953
74
579
14
481
12
道光二十一年(1841)
2.943
71
747
18
435
11
 
A.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22.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23.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4.
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
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
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25.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A.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26.
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B.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C.苏东剧变两极解体
D.第三世界崛起
27.
诗人海涅说:“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
A.“因信称义”瓦解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马丁•路德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用德语翻译《圣经》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D.宗教信仰统的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
28.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部分代表认为***的路线是错误的,号召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战争。但是,***在大会上获得完全胜利,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说明
A.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认可
C.党内的错误被完全纠正
D.五次反围剿军事策略完全正确
29.
***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把分散的力量逐渐统一起来,为着实现民族团结,建立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斗争。”这一论述
A.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指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
C.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0.
《欧洲与法国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31.
1902年,孙中山获得了有关太平天国的珍贵史料,并安排其属下编成《太平天国战史》,描述了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英雄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太平天国的事迹利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
B.孙中山实践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思想
C.该作品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深受洪秀全的影响
32.
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反映了
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D.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33.
1902年,安徽巡抚同英国华伦公司订立合同,出让安徽省部分煤铁矿开采权。1908年,华伦公司不经过中国政府,又将矿权私自授与日本三井公司。这说明
①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②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③民主革命形势成熟
④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4.
下列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签订的部分条约。据此可以得出
时间
条约
时间
条约
1861年
中、德《通商条约》
1866年
中、意《通商条约》
1865年
中、西《和好贸易条约》
1869年
中、奥《通商条约》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中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