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李唐时期,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唐代常举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以背诵为工,无须通晓经文义理,故人贱其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诗赋之作,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作,故进士科最受人推重。
进入宋代,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顾杰《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方式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材料一 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他是燕京大学的主要创办人。在燕大,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生运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请了许多著名的国内外教授,从而使燕大成为当时可与北大和清华齐名的中国名校。抗战时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燕大师生逃离日占区,奔赴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提供过种种掩护与方便,并因此被日寇关进监狱达三年之久。
——摘自郝平《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材料二 1949年8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伴随他的是***写的一篇嘲讽奚落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文章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敗的象征”,“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文章还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然而,正是这个闻一多,在他那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1946年)中,认为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对中国是件好事:“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
——摘自长平《归去来兮,司徒雷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徒雷登对中国作出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与闻一多对司徒雷登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上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创作于1768年的油画《空气泵实验》。画面整体呈现暗色,画面正中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抽空了空气的玻璃杯中,小鸟已经奄奄一息。实验者正在仔细观察实验的结果。他的家人和朋友围绕周围,其中一位朋友平静地向一位妇女及其女儿解释眼前的情况。妇女用手遮掩着眼睛,不忍观看,女儿紧紧靠拢母亲眼睛望向空中。坐着的男士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正在观看实验者的操作。站着的年轻人面带喜色,似乎理解了实验中的道理。
有学者认为:这幅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启蒙运动。请结合所学,从创作时代、画面内容和明暗喻意三个方面论证此观点。
3.单选题- (共37题)
A.注重戏剧性的转折成为雅典法律常见现象 |
B.当时司法流于形式且存在大量错判的问题 |
C.公民素质的低下造成直接民主制的随意性 |
D.口述演讲在当时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合理的 |
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 | D.将雅典声誉受损归因于其民主政治 |
A.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差别 | B.能促进平民阶层人才的培养 |
C.标志着平民在较量中占优 | D.加速了贵族精英势力的没落 |
A.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 B.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
C.英法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 D.维尔仁维护君主制的外交目的 |
A.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 B.国王最终走向了“虚君”地位 |
C.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 D.彼此妥协构成政治斗争的主流 |
A.联邦主义 | B.分权制衡 |
C.共和主义 | D.人民主权 |
A.农民对资产阶级专权的抗议 |
B.土地贵族对关税保护的不满 |
C.资本家试图维护自身的利益 |
D.民主政治面临着崩解的危机 |
A.表明保守主义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
B.结束了贵族掌控国家权力的陈旧制度 |
C.推动下议院席位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 |
D.将促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责任内阁 |
A.中国社会针对外侮积极进行准备工作 | B.政府积极提升综合国力摘掉弱国帽子 |
C.美英两国逐渐把中国视为亚洲的盟友 | D.抗日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
A.得到了美国的积极援助 | B.有了胜利的根本保证 |
C.促使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 D.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 |
A.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 |
B.抨击清政府无能腐败 |
C.批判农民起义祸乱中国 |
D.讽刺地方官员东南互保 |

A.苏联对亚洲地区局势失控表示担忧 |
B.国际政治斗争沦为娱乐性质的活动 |
C.美国干涉印度支那事务的理论依据 |
D.朝鲜战争引发了冷战对抗逐步升级 |
A.新的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 B.二战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C.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配合 | D.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发挥了联合国维护和平的作用 |
C.推动欧洲各国走上了联合之路 | D.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
A.湖南社会传统守旧势力强大 | B.轮船事业无法在中国立足 |
C.政府是民间创办实业的阻力 | D.士绅阶层社会影响力有限 |
A.此时是近代中国资本的黄金时期 | B.战争之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 |
C.一战对列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创伤 | D.民族资本的发展受益于民众热情 |
每五年机器和工具的年均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1912-1916年 | 15956 | 118 | 0.74 |
1917-1921年 | 39269 | 798 | 2.03 |
1922-1926年 | 43074 | 390 | 0.91 |
1927-1931年 | 55192 | 998 | 1.81 |
A.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了农业近代化 | B.中国传统农业仍然占经济主导地位 |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需机器生产 | D.市场狭小制约了近代农业的机械化 |
A.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 B.放缓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C.支持国民经济调整巩固 | D.反思“大跃进”运动中的失误 |
A.文教水平低下的现状 | B.盲目开展建设的心态 |
C.收紧意识形态的目的 |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
A.计划经济仍是主导模式 | B.国外企业得到初步管理 |
C.国有企业参与改革转型 | D.外资利用受到市场引导 |
A.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B.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A.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 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 |
C.直接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 D.有利于缓解严重的经济危机 |
A.知识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B.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向外转移 |
C.技术革命加剧了国际竞争 | D.资本扩张改变了产业布局 |
A.洋务派向列强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 B.洋务企业的实力得到外商的认可 |
C.民族资本主义突破重重发展障碍 | D.列强试图垄断近代中国水上运输 |
A.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 B.汉代庄园本质是一种地方割据 |
C.均田制下农耕生产水平有进步 |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弱 | B.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
C.宋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 D.宋代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 |
A | 天主堂坐落于义宁坊 | 唐代坊市隔离逐渐被打破 |
B | 教堂是中式建筑风格 | 儒家思想被基督教义吸收 |
C | 皇帝穿黄色圆领长袍 | 少数民族着装风尚被接纳 |
D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唐太宗晚年性格好大喜功 |
A.A | B.B | C.C | D.D |
A.手工业市场较前代更繁荣 | B.传统经济的生产前景欠佳 |
C.遭到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 D.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 |
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有进步性 | B.与共和国进程相抵触.有反动性 |
C.反映了启蒙时代国内人民的要求 | D.推动了意大利走向统一 |
A.清朝文字狱下的思想禁锢 | B.忠烈故事失去了大众市场 |
C.太后的喜好决定民众的爱好 | D.市民阶层的言情价值取向 |
A.《水浒传》 | B.《西游记》 | C.《金瓶梅》 | D.《红楼梦》 |
A.获得支持者 | B.分化统治者 |
C.阐明民族国家观念 | D.驱逐外国势力 |
A.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不被民众认可 | B.革命文艺始终是社会主义艺术的主流 |
C.海峡两岸关系因艺术分歧而走向僵局 | D.“双百”方针的恢复受“左”的思想干扰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