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联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78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1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办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苏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正月,面对天下黎民“既穷乃诈,犯禁相仍”的危局,宇文融上书玄宗要求改革。这封奏疏上奏之后,在玄宗的支持下,宇文融力排众议,开始推行史上最为严厉、最为彻底的限购令:自此之后,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之中,他找到了自己坚定的同盟军: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有了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的支持,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相当软弱无力了。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检田括户”基本结束,大唐帝国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延增收“百万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巔峰,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

——摘编自《中国是部金融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检田括户”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检田括户”改革的影响。
4.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确保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0月1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 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慕尼黑协定》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爆发时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既然组织了民兵,就需要占有一定的训练和执行任务的时间;既然占时间,民兵就要在生产上误工,而这些误工,就需要国家来补贴一定工分。假如平均每人每年补贴二十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以五角计算,那么总计得补贴二亿元。如果国家不补贴,而规定由公社或生产大队来补贴,当地群众会有不满意情绪的。如果完全不补贴,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上,民兵收入就要比别人少些,这样,除有少数政治觉悟比较高、不讲代价、奋勇工作的民兵同志外,一般说来,民兵本人及其家庭就可能产生不满意情绪。这种不满意,就会给民兵工作带来损失。
_________节选自1962年《彭德怀给党中央的信》
(1)根据材料,概括彭德怀关于民兵制度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怀写这封信的背景和他被后人尊敬的原因。

2.单选题(共10题)

6.
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材料表明
A.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
B.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的国家
C.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
D.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7.
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反映出该宪法
A. 内容非常广博
B. 适应社会发展
C. 实现权力制衡
D. 蕴含自由观念
8.
下面是1858年中国、日本分别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内容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内容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
1.基督教传教
只限于签约国国民
受清朝政府的保护
2.内地旅行权
限制在居留地内
全国各地
3.外国军队干涉内政

英国军舰可自由入港
4.外国人干预关税行政

外国人任总税务司职
5.支付赔款

有(在《北京条約》中已有规定)
6.割让领土

九龙(同上)
7.居住地区的外国人管理机构
事实上没有形成
租界工部局
8.鸦片条款
明确禁运
《南京条约》中无记载,《天津条约》的附则中明确表明其合法性
 
A.中国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
C.中国的近代化早于日本
D.中日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9.
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10.
明代浙江丽水的银矿经营,规模之大、雇佣工人之多,远逾前代。《渤海陈氏族谱》中的村图(局部)记载了几个小村落与请多大型私营银矿矿山的位置。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古代纺织业已有相当大规模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列强入侵刺激民族工业产生
D.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11.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12.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农业大幅衰退
B.近代产业转移加速
C.战争导致人口减少
D.工业化的缓慢推进
13.
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14.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不同时期的圣母主题绘画。图二与图一的不同说明

A.人是衡量世界万物的尺度
B.追求人性的美体现了思想解放
C.封建专制是民主和自由的天敌
D.神圣仪式才是信仰虔诚的体现
15.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