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64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清朝在总结历代实施邮驿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邮驿制度。清代的邮驿,在中央由兵部车驾吏司主管,在地方归各省按察使司主管。清代邮驿,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驿站的驿夫、马、车、船、经费等,都有一定的数目。公文传递由驿站传送、专差传送、急递传送三种方式。用何种方式传递,怎样封发公文、则由公文的性质与内容决定。确定邮驿程限的基本原则是因程设限,依限传递,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选择捷径,分秒必争。《大清律例》内的《兵律》部分共有邮律18条,规定通讯法纪,严禁官兵骚扰驿站。清代共有2000多个驿站,7万余名驿夫,14000个递铺,4万多铺兵,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效率之高,可谓空前,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邮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邮驿制度的作用。

2.简答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以前的人,以前的事情,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让人类避免更多愚蠢的行为、愚蠢的想法。人类学家提出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其基本观点是: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5题)

3.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说:“不论是为了罗马利益还是为了罗马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因此,罗马制定了
A.《公民法》
B.《十二铜表法》
C.《民法大全》
D.《万民法》
4.
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6.
1787年宪法规定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辖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
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上的联邦司
法体系。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自主权。此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原则B.联邦制原则C.权力的制衡原则D.公平公正原则
7.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
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说明政治民主化促进经济工业化B.说明帝国国会拥有完整的立法权
C.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D.说明德意志帝国有完善的代议制
8.
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9.
《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住状)五通(五份),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梢多者赐之”。材料反映了唐代
A.商人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B.商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不再受到歧视
C.政府开辟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
D.政府意在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10.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1.
19世纪末,有人曾惊叹道:“在1870年以后你就无法编写英国经济史了。”这表明了
A.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
C.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D.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衰落
12.
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13.
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1年,北洋政府总共颁布了40余项经济法规,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涉及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经济管理等领域。这些经济法规的颁布
A.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B.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C.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14.
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发布《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设立了中、工、交、农四行办事总处;成立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的贸易调整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专卖政策与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A.企图从经济上影响沦陷区的稳定B.突出政府对经济的高度集中管制
C.标志着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的确立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5.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及伦敦上海之间海底电缆的完成,中国茶叶市场
改由伦敦市场控制。时人说:“此前产销双方,远隔重洋,不通声气,全赖一般侨商,居间贩
卖……至是营业方法,已由间接变为直接,谓之茶叶革命,亦无不可也。”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传统出口商品国际地位的上升B.经济体制缺乏因时而变的能力
C.排斥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的成果D.国内经济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
16.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提出“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
动”,两种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据此可
知李大钊
A.反对东方文化崇尚西方文化B.主张在中国大力推行理性主义
C.混淆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D.主张纠偏当时激进的文化观念
17.
20世纪初,“康德的认识论受到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介绍和传播康德学术理论的中心内容”。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都参与其中。这表明康德思想在当时
A.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C.代表了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D.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