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0—1971年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民权不断扩大的原因。
材料一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序号 | 批准时间 | 条文节录 |
4 | 1791年 |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
10 | 1791年 |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
19 | 1920年 |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
15 | 1870年 | 第一款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此前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
22 | 1951年 | 第一款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
26 | 1971年 | 第一款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0—1971年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民权不断扩大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
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材料三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
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材料三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2.单选题- (共25题)
3.
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A.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
B.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
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
4.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的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
A. 权力制约 B. 公民意识 C. 平民政治 D. 法律至上
A. 权力制约 B. 公民意识 C. 平民政治 D. 法律至上
5.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A.法官审案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意志 |
B.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 |
C.被告的正式答辩注重策略和技巧 |
D.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被告情感 |
6.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从本质上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B.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 |
C.限制贵族特权,维护平民利益 |
D.已经发展到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
7.
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A.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缓和 |
B.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
C.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
D.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
8.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A.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 |
B.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
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 |
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
9.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政治制度解决了孟德斯鸠所提出的大国小国悖论:小国自由和幸福,但容易为外来列强消灭;大国光荣而有地位,但缺乏自由,且易于因为内部的腐败而崩溃。这一结论主要依据美国
A.强调中央集权 |
B.实行联邦制 |
C.实施分权制衡 |
D.推行两党制 |
10.
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余在议会通过的。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 |
B.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 |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 |
D.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 |
11.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
B.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
C.议会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
D.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
12.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
B.重视分权制衡 |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
D.建立了责任内阁 |
13.
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B.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 D.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直隶 | 山西 | 陕西 | 河南 | 广西 | 贵州 | 云南 |
175 | 154 | 108 | 77 | 3 | 4 | 6 | 3 | 1 | 2 |
A.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 |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
C.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差异 |
D.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 |
15.
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
B.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
C.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16.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
C.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
D.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
17.
伏尔泰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髙,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这反映了伏尔泰
A.认为人类应勇于打破自然规律 |
B.忽视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 |
C.借助自然科学来论证理性主义 |
D.批判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 |
18.
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人们认为金钱即良药 |
B.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 |
C.人们认为财富即道德 |
D.拜金主义成为人们唯一诉求 |
19.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 B.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
C.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权利 | D.农民、贵族共同守法 |
20.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9 |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
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
21.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而鲁迅在《电的利弊》中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
A.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地理环境 |
B.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阻碍中国古代先进科技发挥进步作用 |
C.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
D.近代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推动科技发挥进步作用 |
22.
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而同时代的郭篙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政教)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B.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
D.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
23.
孙中山曾经回忆到:“当初次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
B.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
C.维新思潮成为当时的主流 |
D.国民思想的愚昧保守 |
24.
近代中国有些人宣称:“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该言论
A.是西方坚船利炮刺激的产物 |
B.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表现 |
C.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驳斥 |
D.是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认识 |
25.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文人学士更加注重诗词歌赋 |
B.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
C.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
D.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
26.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
27.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历史作了不合理的注脚。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这告诉我们
A.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 |
B.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 |
C.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 |
D.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