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43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5

1.论述题(共1题)

1.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这一趋势。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从图中提取关于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历史信息各一项,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3.
洛里斯的特许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55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颁发给洛里斯的特许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居住在教区的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房屋以及占有的土地付6便士作为租金;
(2)教区的居民不缴纳通行税,并不必为自己栽培的谷物付测量费;
(3)如果不能如所希望的当天回到自己家中,任何人不可派遣城市人去远行,不论是步行还是骑马;
(4)在前往奥尔良等地的路途上,城市人免征通行税;
(5)洛里斯教区的人不能因为犯罪而被罚没收财产,除非该犯罪是针对我们或主人;
(6)前往洛里斯市集或市场,或自该市集或市场返回的人,不能遭到逮捕或被骚扰,除非他当天犯了罪;
(7)我们或任何人都不得向洛里斯市民强取任何捐税或补助金;
(8)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发生争吵,双方达成了协议而没有诉诸法庭,则我们或法庭都不能收取罚金;
(9)洛里斯的任何居民都不为我们负担徭役,除了一年两次为我们把酒送到奥尔良,而不是其他地方;
(10)市民如果能够提供担保,保证在审判时能够亲自到场时,任何人不得拘押他;
(11)任何市民如果希望出售自己的财产,他有完全的权利,如果他接受了出售的价格,他可以如自己所希望的自由离开该城镇,任何人不得干扰,除非他在城市里犯了罪;
(12)任何人在洛里斯教区居住满一年零一天,没有任何追捕他的要求,他就可以自由居住而不受妨碍
(13)我命令法庭在每一次变动时,新的法庭都要宣誓忠诚地遵守这些条例,新的警官也要依此行事

——摘选自黄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你认为以上13条内容可以归为哪几类?
(2)结合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特许状?
4.
民主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1)根据材料,分析18世纪欧洲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公元前5世纪相比取得的进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以来的法国对“真正的民主”的实践。

3.单选题(共20题)

5.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6.
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提高议会权威,实现对王权的限制
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适宜环境
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
D.使英国确立了总统内阁制的政体
7.
1903年的北京,某茶馆有四位中国茶客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义和团,曾和官兵一起血战洋鬼子。”乙说:“我办了一个机器磨坊,官差经常来要钱。”丙说:“我住在东交民巷,每天都和几个邻居老头打麻将。”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每月还有银子拿。”四人之中谁一定是在吹牛
A.甲
B.乙
C.丙
D.丁
8.
据《申报》载,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当时的南京民众在“谈到孙文博士时称他为新皇帝”,有人认为总统“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种委婉的称呼”。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有称“总统陛下”的,有写“恭请圣安”的。这些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B.中国仍然存在帝制复辟的危险
C.进步观念落后于政治实践
D.孙中山在群众中具有崇高威望
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不合理的是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1.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商的妇好墓出土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此外还出土了6800多枚海贝,同期的一些中小型墓,虽然没有青铜器随葬,却有海贝随葬,有的墓随葬的海贝也有数百枚。这些海贝可以印证,商朝时
A.贝是当时普遍使用的装饰品
B.海产品在商朝消费量比较大
C.贝是当时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的象征
D.贝可能是流通货币或个人财富的象征
12.
17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最经济的航线是
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印度
D.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13.
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和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深入思考可以得出
国家
1871年
1900年
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
英国
117.0
6.7
225.0
13.9
德国
37.9
1.75
149.8
15.1
美国
41.9
1.77
240.8
24.0
 
A.三国煤钢产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B.英国比美德更重视新能源的开采和新技术的应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完成了统一
D.三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为20世纪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14.
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 北京、上海
B. 东京、大阪
C. 利物浦、曼彻斯特
D. 莫斯科、圣彼得堡
15.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
16.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从但丁到加里波第,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完美典型。”这里“现代世界的曙光”指的是
A.工场手工业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
17.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丕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
①书案上有毛笔、纸张
②一摞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步辇图》
④墙角放有青铜编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1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下列内容中涉及对孔子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有
①《孔子改制考》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三民主义”
④新文化运动中新道德与旧道德的论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
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使用了“***思想”这一概念。其历史依据是
A.***思想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思想的精髓是结合中国当时国情
C.***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D.***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认同
21.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2.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23.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24.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种现象说明
A.文庙的兴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文庙兴建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儒学教育
C.文庙的兴建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

4.选择题(共4题)

25.(   )每小时行80千米.
26.(   )每小时行80千米.
27.已知集合A={1,2,3},集合B={x|x2=x},则A∪B=(   )
28.已知集合A={1,2,3},集合B={x|x2=x},则A∪B=(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