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上海与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历史见证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下列是研究上海现代化的史料,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判断史料的属性:
①上述史料中属于非直接史料的是:____________
②上述史料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史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④上述史料中兼具文献与实物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2)某学者要研究下列课题,请帮助他选择最佳参考资料。
①研究上海租界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上海与洋务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④研究西方思想在上海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你如何认识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中国历史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历史见证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下列是研究上海现代化的史料,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判断史料的属性:
①上述史料中属于非直接史料的是:____________
②上述史料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史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④上述史料中兼具文献与实物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2)某学者要研究下列课题,请帮助他选择最佳参考资料。
①研究上海租界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上海与洋务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④研究西方思想在上海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你如何认识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
史家论改革
材料一:“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1)写出上述历史学家笔下改革的名称。
(2)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场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改革的看法。
材料一:“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他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奏效,他才使用了试验性疗法。”——(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版)
问题:(1)写出上述历史学家笔下改革的名称。
(2)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场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改革的看法。
2.单选题- (共12题)
4.
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2017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下列说法最为可能的是
A.“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
B.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
C.“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
D.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
6.
下图为意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来华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摹本,这张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佐证了


A.中国仍处在世界中心的地位 |
B.传教士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 |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
D.西方人接受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 |
9.
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性的复苏 |
B.理性的胜利 |
C.教权的退场 |
D.君权的消亡 |
11.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12.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 |
B.维新变法 |
C.民主革命 |
D.民主科学 |
13.
美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对此观点理解不确切的是
A.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 |
B.主张文明之间的平等 |
C.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尊重 |
D.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