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A10联盟高考历史(5月份)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139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三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
2.
   材料一:“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请令商人矜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引(一种领盐凭证,每引二百斤)。商人运粮毕,即以原给盐引数童赴所在官司缴之(以取盐),如此则转运费省而军备之用充矣。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法。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伴随着开中法的实行,山西商人迅速发展壮大,并且产生许多大盐商。但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能够保证开中法的严格实行,商人为了得到食盐所面临的困难非常大。即使是在理想的条件下,一个商人要完成这一交易也需要大约两年,甚至五六年时间。此外,在开中法逐渐提高门槛的局面下,只有能与官府匀结的大盐商才可以逐渐生存下来。

——摘编自《晋商研究》2008年第一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颁布开中法的原因及实施方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初推行的开中法予以评价。
3.
   给北爱尔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1970年代以来,英国、爱尔兰两国政府都不断谋求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途径,1993年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和合作的方式结束北爱尔兰的分裂局面,承诺北爱尔兰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谈判。为了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爱尔兰做出了重大的让步,英国布莱尔政府也改变了之前的强硬政策,首相布莱尔甚至亲赴谈判现场,力促各方捐弃前嫌。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欧盟为了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承诺给予资金援助;美国更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1998年在美国前参议员的主持下,北爱尔兰问题相关各方经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北爱尔兰问题和平解决。

——摘编自时晓红《艰难的和平历程——北爱和平协议述评》

(1)根据材料,分析北爱尔兰民族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爱尔兰民族问题和平解决的认识。
4.
   材料:雷沛鸿(1888——1967年),广西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长期担任广西省教育厅长。早在欧美留学期间,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适杜管、改造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最终要达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育政策,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社会改造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立国民基拙学校、国民中学、国民大学。1945年。他主导建立了国民大学的雏形——公立西江学院。雷沛鸿身为教育高官,但是他的教育改革没能继续下去,教育理想也界终朱败。

——摘编自徐卫红《雷沛鸿的教育理想及其时代命运》

(1)根据材料,概括雷沛鸿“教育救国”理念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雷沛鸿的“教育救国”理念。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文化发展中,某一时代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并不是在世界范围内同时产生并发展的,而是在某一局部地区首先产生并发展起来,随后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某一时代主流文化的首先发生、发展地区,就是该时代或该文化的“文化发展中心”。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发展中心”是不断转移的。

——摘编自韩民青《文化的转移》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炼的观点予以论述。(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观点明确,论述过程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6题)

6.
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这一变化反映了
A.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
B.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罗马法形式主义日益严重
7.
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专为培养中国革命干部而建立的,在1925年所接收的147名学员中,中共党员占20%,其余是国民党党员。黄埔军校创办后,苏联政府又派出了以巴甫洛失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到广州。次说明
A.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
B.国民党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党
C.中共缺乏共产国际的支持
D.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8.
如图为彦涵1944年创作于延安的年画,在抗日根据地曾流行一时。该年画创作意在
A.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B.极力宣扬全面抗战路线
C.鼓动军民支持战略反攻
D.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9.
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这反映了北宋
A.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B.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
C.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
D.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
10.
甲午战争后。除了出现“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界革命”口号外,中国还出现“军国民教育”“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口号。据此判断,当时
A.资产阶级推动了政治变革
B.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主流
C.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已完成
D.资产阶级新思想迅速崛起
11.
韦伯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的是
A.东方缺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
B.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C.东方城市商业中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D.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