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402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提、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饲粮不继”,清廷遂撇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液积源”、“晓逾绅民等量力捐资”。先是地方官绅百姓为自救计在新河道两岸修筑卑矮小埝,继而地方督抚在屡次向清廷推脱未果情形下勉强筑起差强人意的大堤,事实上将原河督的治河职责无奈地承担下来。然地方治河步履维艰、问题重重,这一切折射出清代统治基础之败落。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二  1952年,***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赈”、“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并分析清朝前后期黄河治理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再者,地方抚按负责一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万历二年(1574年)十二月,张居正命造御屏一座,将府部以下知府以上所有官员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以便神宗皇帝朝夕省览。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同时,张居正发现,“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考成法的成效。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自拟论题并作出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5题)

4.
明清时期,随着部分手工业部门的转移(见下表),苏州成为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
转移方向
主要行业
备注
从城内转移至城外
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
原料消耗大、产生废料多
部份从城内转移到城外
铁器制作、纸张加工、印刷业等
消耗大、废料多的生产部门
从城外转移到城内
丝织业
工艺与附加值高的生产部门
 
A.城镇空间格局的优化B.行业分工更为合理
C.生产专业化发展趋势D.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5.
1904年,美国国内的排华暴行引发中国反美运动。上海各织布厂原本“连年亏折”,而在1905年“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这表明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B.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民族主义影响消费心理D.列强侵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6.
根据1955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1964年底全国只有建制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36个市。从1961年到1964年中国城镇人口净迁出4369万人。当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国家经济进入调整轨道
7.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军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区。这种经济态势
A.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B.加剧美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
C.反映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D.导致苏联体制问题积重难返
8.
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C.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D.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