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3题)
1.
有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 |
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
3.
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
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
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
4.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
5.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6.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力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
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
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7.
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
9.
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者所持皆为“马背乐器”,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璎珞,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反映了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 B.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 |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 |
11.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 |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
C.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
D.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 |
12.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构建新儒学体系 |
B.提倡知行合一 |
C.强调社会责任感 |
D.重建伦理秩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