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2)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3分)
材料一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2)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3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简答题- (共1题)
3.
请从下面表格列举的改革措施中选择三项,
(1)说明它属于哪项改革(3分),简单解释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3分)。
(2)说明三项改革分别代表的历史发展趋势。(6分)
(1)说明它属于哪项改革(3分),简单解释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3分)。
(2)说明三项改革分别代表的历史发展趋势。(6分)
序号 | 改革措施 |
1 | 军功爵制 |
2 | 因信称义 |
3 | 解负令 |
4 | 废除包税制 |
5 | 易服装,讲汉话 |
6 | 先定论 |
7 | 设京师大学堂 |
8 | 青苗法 |
9 | 土地赎买 |
10 | 殖产兴业 |
3.单选题- (共18题)
4.
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目不暇接” |
B.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鉴》中记载:“……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
C.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
D.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 |
5.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6.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7.
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B.加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
8.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
B.否定教皇权威地位 |
C.宣扬《圣经》精神 |
D.否定基督教 |
9.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
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A.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 B.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
C.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
10.
以下关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发生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幕藩体制转变为中央集权
②由殖民地转变为独立国家
③由等级制到承认“四民平等”
④由闭关自守到“文明开化”
①由幕藩体制转变为中央集权
②由殖民地转变为独立国家
③由等级制到承认“四民平等”
④由闭关自守到“文明开化”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
②彻底消除了马木鲁克的势力
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④实行包税制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
②彻底消除了马木鲁克的势力
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④实行包税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 |
13.
下列符合阿里土地制度改革内容的①取消了包税人的免税地②规定宗教地产永久享有免税权③将全部土地分配给其政权的统治基础④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A.①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14.
(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
15.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亲人素来彪悍 |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
17.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 B.参加者 | C.时间 | D.地点 |
18.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
19.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20.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 |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 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 |
21.
之所以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
C.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
4.选择题- (共7题)
25.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