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筒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筒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年份 | 总额 | 制成品(%) | 粮食(%) | 原料(%) |
1784—1786 | 20386 | 2144(10.5) | 8657(42.4) | 9585(47.1) |
1814—1816 | 64741 | 731(1.1) | 27602(42.6) | 36408(56.3) |
1844—1846 | 81963 | 3544(4.3) | 27386(33.4) | 51033(62.3) |
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
年份 | 总额 | 棉织品(%) | 毛织品(%) | 其他纺织品(%) | 其他制成品(%) | 粮食和 原料(%) |
1784—1786 | 12630 | 744(6.0) | 3700(29.2) | 1334(10.6) | 4858(38.3) | 2032(15.9) |
1814—1816 | 44474 | 18742(42.1) | 7855(17.7) | 3628(8.2) | 7783(17.5) | 6455(14.5) |
1844—1846 | 58420 | 25835(44.2) | 8328(14.2) | 6349(10.9) | 10922(18.7) | 6986(12.0) |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五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铜币四种(、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 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五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铜币四种(、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要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移民政策中排外主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
材料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要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移民政策中排外主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白水(1874-1926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兼学新闻。20世纪初,他先后参与了《中国白话报》《警钟日报》等报刊的办报活动。林白水曾主持发表了一系列史论,提出“明亡是中国第一次亡国,鸦片战争是第二次亡国”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之一在于“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之间、上流社会之间以及下流社会之间均不联络”。在《论刺客的教育》中,林白水认为用刺客在成本和效益上能为革命活动带来更大效果,故此鼓励国人,尤其年青学生参与暗杀行动;1905年刺杀出洋五大臣的吴樾坦承“自读《论刺客》一篇,始知革命当从暗杀入手”。林白水的政论使用白话文,文风也是开门见山,为民众喜闻乐见,在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
——据邵雍《民族民主革命的积极宣传者——林白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白水办报活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白水办报活动在当时社会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
材料 林白水(1874-1926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兼学新闻。20世纪初,他先后参与了《中国白话报》《警钟日报》等报刊的办报活动。林白水曾主持发表了一系列史论,提出“明亡是中国第一次亡国,鸦片战争是第二次亡国”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之一在于“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之间、上流社会之间以及下流社会之间均不联络”。在《论刺客的教育》中,林白水认为用刺客在成本和效益上能为革命活动带来更大效果,故此鼓励国人,尤其年青学生参与暗杀行动;1905年刺杀出洋五大臣的吴樾坦承“自读《论刺客》一篇,始知革命当从暗杀入手”。林白水的政论使用白话文,文风也是开门见山,为民众喜闻乐见,在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
——据邵雍《民族民主革命的积极宣传者——林白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白水办报活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白水办报活动在当时社会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6.
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
B.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
C.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
D.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
7.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C.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
D.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
8.
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代表 | 土地投机者 | 高利贷者 | 工商航运者 | 持大量公债者 | 奴隶主 |
人数 | 14 | 24 | 12 | 40 | 15 |
A.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
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
C.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
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
9.
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 “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触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高度关注。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
A.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
B.日本侵华致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 |
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群众基础广泛 |
D.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
10.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领事裁判权
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领事裁判权
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11.
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军队整体上积极抗战 |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
C.国民党军队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
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
12.
1840年1月12日英国《宪章报》的社论中说:“中国由于拒绝遭受鸦片的毒害,注定要被英国的恐怖战争所摧毁。我们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告诉那些胡说什么国家荣誉的记者们,英国工人阶级再也不会屈从这种行径来维持英国的商业制度……工人阶级受欺骗的日子已过去了——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了”。有此可知英国
A.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端 |
B.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
C.为打开中国国门制造舆论基础 |
D.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 |
13.
1961年6月,***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
A.祖国统一是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前提 |
B.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
C.淡化了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
D.旨在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扫除障碍 |
14.
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
B.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
D.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
15.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可种春麦、碑豆,尽二月止。粪田畴。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及大、小豆。六月……趣耘耡,毋失时。菑麦田。”这反映了汉代
A.以麦豆为主食 |
B.农业生产 |
C.注重精耕细作 |
D.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16.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卷种 | 涉及地区 | 录取比例 |
南卷 |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 55% |
北卷 |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 35% |
中卷 |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 10% |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 |
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 |
C.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
D.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 |
17.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韵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
18.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C.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20.
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以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21.
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这说明爱因斯坦的理论
A.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B.否定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
C.为工业革命迅速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
D.证实了时空可以单独变化 |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
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
D.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