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0题)
1.
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
B.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入百姓家 |
C.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
D.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
2.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3.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土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4.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
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
5.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
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C.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
D.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
6.
这场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内容的是
A.“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 |
B.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
C.现代对大自然的考察和现代文学都可以从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思源 |
D.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 |
7.
马尔西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著名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个部分,而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据此可知,马尔西略
A.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 |
B.具有了人民主权思想 |
C.阐释了主权国家观念 |
D.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
8.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
C.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
9.
在近代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逐渐成为主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君主们普遍以“开明”自居。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
A.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古希腊 |
B.文艺复兴熏陶下的英国 |
C.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 |
D.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 |
10.
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反对直接民主 |
B.反对代议制民主 |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 |
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
11.
有一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张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他们可能是
A.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
B.西方人文主义起源时期的先贤 |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D.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 |
12.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
13.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
B.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
D.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
14.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A.“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思想 |
B.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
C.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
D.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
15.
下表是明代小说家作品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书名 | 章节标题 |
《喻世明言》第八卷 | 吴保安弃家赎友 |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
《警世通言》第一卷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醒世恒言》第二卷 |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
《西湖二集》第六卷 |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
16.
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
C.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 D.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
17.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B.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
C.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
18.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
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
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
19.
牛顿特别强调,作为自然哲学中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近代物理学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发展得更成熟和更快,这是个重要原因。这反映出
A.实验与计算结合有助于近代科学研究 |
B.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
C.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的 |
D.科学进步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 |
20.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斯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
21.
下表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学堂种类 | 出身 | |
第一级 |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 进士 |
第二级 |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 举人 |
第三级 |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 贡生(优、拔、岁等) |
第四级 | 高等小学堂 | 廪生、增生、附生 |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
C.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 |
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
22.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点”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
23.
近代有学者指出: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过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在这里作者强调
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 |
B.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 |
C.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 |
D.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
24.
部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法国大革命后认为,人只有回归基督教,才能找到精神的故乡。这反映出当时
A.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尚不成熟 |
B.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 |
C.浪漫主义者过分地强调理性 |
D.部分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
25.
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
A.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 |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
C.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
D.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
26.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 |
B.粮食产量增加 |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28.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民族矛盾,表述正确的是
A.是鲜卑贵族与汉族普通民众的矛盾 |
B.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
C.是汉族地主与鲜卑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 |
D.既有鲜卑贵族与各族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有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
29.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