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9年高三上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140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技术、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
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4月清政府设都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拉开帷幕。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当时的编制馆按照立宪国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原则,在中央设置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与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于法部,以大理寺审判,以法部督之。这一草案遭到了顽固保守派的反对。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依循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事不议、太监事不议等五不议改革官职,下谕进行改制,由此逐渐厘定了中央官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翁(前187一前110)庐江舒地人。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免除他们的摇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

——据《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翁治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社会发展的贡献。

2.单选题(共8题)

4.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5.
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向美国政府辞职,成为清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此后两年多时间内,他率领使团出访西方十余国,宣述中国正在发生的进步,呼唤整个西方世界公平合理对待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加紧干涉中国外交事务
B.清政府昏聩丝毫不懂外交
C.洋务运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
D.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国自强
6.
18世纪以来,奢侈消费经济在英国兴起。有人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这场大讨论
A.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
B.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C.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
D.不利于社会消费的增长
7.
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A.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8.
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9.
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A.打击了教会的权威
B.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各国的革命
D.体现了新教徒的诉求
10.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推翻君主政体
B.批判封建伦理
C.进行思想启蒙
D.传播民主革命
11.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A.深受法国革命影响
B.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
C.旨在批判拜金主义
D.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