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据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运用上述史料展开研究,拟定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信息明确,逻辑合理,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分类 | 人物 | 介绍 |
政治学 | (意)马基雅维利 (1469-1527年) | 近代世界之开始,是以强大君主的出现为缘起的。他认为统治者为君权可以不择手段,不顾道德标准。 |
天文学 | (意)伽利略(1564-1642年) | 中世纪流行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通过制作天文望远镜和实际观察进一步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
医学 | (比利时)萨维里(1514-1564年) | 发表《人体结构》,关于人体各部位的绘图和今天的人体解剖学知识非常接近。 |
思想 | (尼德兰)伊斯拉谟(1466-1536年) | 他在《愚人颂》中说,教会教士自以为是上帝意旨的代言人,其实都是傻瓜。 |
文学 | (英)托马斯·莫尔 (1478-1535年) | 他在《乌托邦》中描述了一个财产公有为基础的理想国,幸福美满,光明公正。人们追求它,却永远也得不到。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学说有重大影响。 |
文学 | (法)拉伯雷(1483-1553年) | 他在《巨人传》中歌颂人的力量和人的意志。 |
绘画 | (德)丢勒(1471-1528年) | 与南方意大利的画作相较,他的画突出思考,传递出提倡思索、理性、追问的信息。 |
宗教 | (德)马丁·路德(1483-1546年) | 他表达了三条最基本的原则:人因为信仰而得救,这叫“因信称义”;《圣经》是第一位的,上帝的旨意体现在《圣经》中;一切基督徒都是教会的人,没有俗人和教士之分。 |
——以上据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运用上述史料展开研究,拟定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信息明确,逻辑合理,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社会发展观受时代的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宣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希望恢复西周时期“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议”的局面。但完全墨守周礼的成规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也得做些“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益可知”,“何必改作”,就是孔子对待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不过孔子也不是无原则的,所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要用“礼”做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他称赞舜的处理办法,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量度以取中,无过无不及。
材料二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始作伪乱圣制者,自(西汉)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东汉)郑玄”;自此以后,“咸奉伪经为圣法”。《新学伪经考》的主旨在于“破”,《孔子改制考》则在于“立”。全书二十一考,首先论证了孔子和先秦诸子为了“争教互攻”,“无不改制”;而诸子改制又无不寄托古代而展望未来。其次,该书借《春秋》是孔子为改制而作,实则阐发了由封建制——(据乱世)进化到君主立宪(升平世),再进化到太平世(人类大同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两书的刊布,引起学术界的巨大震动。封建顽固派对此大肆攻击:“新学伪经之证,其本旨只欲黜君权、伸民力,以快其恣睢之志。”维新派则颂扬为“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材料三 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要求和限制,妨碍了对孔子的研究。从汉朝开始,到“五四”运动以前,又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不是为他们各自的“今”来发挥孔子的学说呢?历代所谓《春秋》“微言大义”,都是历代的“古为今用”。孔子的科学研究,只有在今天才具备了起步的条件,社会科学界今天才是最好的时期,我感到我们赶上了“百家争鸣”的环境。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孔子这个领域里,已经找到了一条道路,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两者结合的越好,收获也将越大。
材料一 孔子宣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希望恢复西周时期“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议”的局面。但完全墨守周礼的成规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也得做些“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益可知”,“何必改作”,就是孔子对待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不过孔子也不是无原则的,所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要用“礼”做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他称赞舜的处理办法,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量度以取中,无过无不及。
——据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该特点产生的社会因素。材料二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始作伪乱圣制者,自(西汉)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东汉)郑玄”;自此以后,“咸奉伪经为圣法”。《新学伪经考》的主旨在于“破”,《孔子改制考》则在于“立”。全书二十一考,首先论证了孔子和先秦诸子为了“争教互攻”,“无不改制”;而诸子改制又无不寄托古代而展望未来。其次,该书借《春秋》是孔子为改制而作,实则阐发了由封建制——(据乱世)进化到君主立宪(升平世),再进化到太平世(人类大同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两书的刊布,引起学术界的巨大震动。封建顽固派对此大肆攻击:“新学伪经之证,其本旨只欲黜君权、伸民力,以快其恣睢之志。”维新派则颂扬为“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据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康有为对儒学的研究为何引起学术界的震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这一历史认识出现的时代根源。材料三 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要求和限制,妨碍了对孔子的研究。从汉朝开始,到“五四”运动以前,又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不是为他们各自的“今”来发挥孔子的学说呢?历代所谓《春秋》“微言大义”,都是历代的“古为今用”。孔子的科学研究,只有在今天才具备了起步的条件,社会科学界今天才是最好的时期,我感到我们赶上了“百家争鸣”的环境。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孔子这个领域里,已经找到了一条道路,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两者结合的越好,收获也将越大。
——摘编自1986年任继愈《已具备了研究孔子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科学研究孔子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在方田的土地册子上注明土地的形状和土壤的成色。根据土质区分为五等,由此均定税额数量。(二)均税法。各县以旧来的租税作为定额。对投靠豪强、“诡名挟佃”的子户,改正过来,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此后,分家别居、买卖田地,均以方田为依据。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夏税并作小麦、绢和杂钱三色,秋税并作白米和杂钱两色。到元丰八年,共清丈了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20%,而清丈了的田亩则占全国税田的54%。此法少抒农民重税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政府。1872年,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被正式废除,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和保护。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至此,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据洪春《明治政府地税改革与资本原始积累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熙宁年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地税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地税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时代根源。
材料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在方田的土地册子上注明土地的形状和土壤的成色。根据土质区分为五等,由此均定税额数量。(二)均税法。各县以旧来的租税作为定额。对投靠豪强、“诡名挟佃”的子户,改正过来,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此后,分家别居、买卖田地,均以方田为依据。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夏税并作小麦、绢和杂钱三色,秋税并作白米和杂钱两色。到元丰八年,共清丈了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20%,而清丈了的田亩则占全国税田的54%。此法少抒农民重税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政府。1872年,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被正式废除,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和保护。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至此,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据洪春《明治政府地税改革与资本原始积累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熙宁年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地税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地税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时代根源。
3.单选题- (共20题)
4.
1926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开设“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课程,宣传革命思想。这说明当时
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
B.***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
C.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
D.革命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5.
“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是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C.“科教兴国” |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6.
下表是唐代一些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A.尊崇儒学
B.力促三教合流
C.崇尚无为
D.对现实政治不满
人物 | 墓志内容 |
沈齐文 |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
王弘 |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
房凜 |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
A.尊崇儒学
B.力促三教合流
C.崇尚无为
D.对现实政治不满
7.
18世纪,在普鲁士,法学家科克采伊开始了法律和司法机构改革;在俄国,叶卡特林娜大帝试图废除刑讯逼供,并引入被告在未判罪前是无罪的原则;在奥地利,约瑟夫二世主持法律体系改革,法院被置于司法的中心地位,刑讯逼供和肉刑被废除。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民主政治的确立已成为时代潮流 |
B.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广泛影响 |
C.改革成为确立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
D.罗马法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
8.
17世纪中叶,欧洲的一些王室和贵族投资者通过提供设备和试验经费的方式支持新科学的发展,他们为天文学家建立皇家天文台,为医生设立高等院校,为化学家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室。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新科学
A.增强与罗马天主教会斗争的力量 |
B.揭示自然宇宙的发展规律 |
C.解放思想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D.笼络资产阶级以巩固统治 |
9.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的孔子,他强调美德即知识,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论断。其意在
A.提升道德素质以维护个体的自身利益 |
B.弘扬传统道德以促进哲学体系的完善 |
C.改变人们心灵的道德缺失以拯救城邦 |
D.引导人们发现自我以摆脱神学的束缚 |
10.
西方学者布里曾说:“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由此可见,智者学派的形成源于当时城邦
A.民主政治的发展 |
B.公民的竞争 |
C.辩论风气的盛行 |
D.教育的发展 |
11.
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卢梭的认识反映出
A.他对理性主义的否定 |
B.他与伏尔泰没有思想共性 |
C.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 |
D.启蒙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 |
12.
下表是宋代文献中关于指南针的记载,这些史料可以用来实证
文献 | 记载内容 |
《萍州可谈》 |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
《诸蕃志》 | 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
《梦梁录》 | 风雨冥晦时,惟凭指南针而行 |
A.宋代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 |
B.宋朝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
C.宋朝指南针应用于天文观测 |
D.宋代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
13.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结果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该事件表明康熙
A.意图引导民众学习西方 |
B.接受外来事物态度审慎 |
C.改变了闭关锁国的国策 |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
14.
“宇宙是一个处于绝对的时间、空间、运动之中的,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巨大、精准而又普遍一律的机器……坚信上帝‘无处不在’,并依照他所发现的运动定律来推动宇宙中的所有物体。”材料中的宇宙观
A.符合天主教会所宣扬的神学观念 |
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C.启迪了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探讨 |
D.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时空的不足 |
15.
有学者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
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
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
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
16.
近代中国,“革命派与改良派同时以‘救亡图存’为自己出世后的第一声呐喊”。但在随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中,“一方害怕革命引起列强干涉而召瓜分之祸,一方则以革命在于谋国家之独立可以避免列强干涉为辞。”由此可见二者
A.都对帝国主义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
B.分歧主要源于阶级出身的不同 |
C.都体现出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
D.分歧主要源于直面的国情不同 |
17.
近代中国的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本者何?纲纪、法度、人心、风俗是也。无其本而言富强,只益侵耗而已。”这反映出他
A.同洋务派思想如出一辙 |
B.突破了洋务派的思想藩篱 |
C.明确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
D.有了明确的近代外交观念 |
19.
米勒(1814-1875)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有人判定其画作《晚祷》(如图)是现实主义画作。其理由应是


A.米勒生活的时代是现实主义流行的时代 |
B.画面严整和谐体现追求理性的基本特征 |
C.画作寄寓着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
D.画作歌颂法国民众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 |
20.
1530年,英国主教沃尔西宣布接受国王的任命,禁止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并将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英国国库。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
B.支持宗教改革 |
C.倡导信仰自由 |
D.否定基督教义 |
21.
“德国史学家一致认为,对废除农奴制而言,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大推力——俄国与‘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先进欧洲国家相比更加相形见绌,战败使其强国梦与其陈旧的工业设备间以及无限君主专制与占半数农奴人口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德国史学家的观点旨在强调
A.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改革的影响 |
B.俄国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
C.西欧国家对俄国的工业发展优势 |
D.沙皇变革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初衷 |
22.
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
A.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 |
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 |
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 |
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