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 《论语》 | 《韩非子》 |
信鬼神 | 信亦不信 | 不信鬼神 |
兼相爱,交相利 | 仁爱;由己及人 | 无爱;利己 |
信奉天意 | 信奉天意 | 不信天,信暴力 |
反对奢靡 | 礼:享受与节制 | 张扬私欲 |
崇奉圣人 | 崇奉圣人 | 反对崇圣 |
尚贤能 | 举贤才 | 不尚贤,以术御臣 |
崇尚教化 | 教罚并用 | 崇尚法治 |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 | 主要观点 |
普罗泰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
柏拉图 |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
亚里士多德 |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
斯多亚学派 |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改变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路进行的努力。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改变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不断进行思想的解放: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孙中山强调: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济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知识分子对儒学“新开拓”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路进行的努力。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成了由伽利略提出的用一种统一性的原则来把握整个宇宙的问题。他提出三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包括地球和天体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服从于普遍一致的运动规律。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沐浴在阳光之下。正如卡西尔所言,牛顿的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把握宇宙内在的基本秩序或规律,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和自然力一样,“也是一种同样基本的力量”,从而“宣告了人类知识的胜利”。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
材料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成了由伽利略提出的用一种统一性的原则来把握整个宇宙的问题。他提出三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包括地球和天体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服从于普遍一致的运动规律。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沐浴在阳光之下。正如卡西尔所言,牛顿的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把握宇宙内在的基本秩序或规律,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和自然力一样,“也是一种同样基本的力量”,从而“宣告了人类知识的胜利”。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
——摘编自黄学胜《启蒙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单选题- (共20题)
4.
下图是莫奈的早期作品《打伞的女人》。该作品


A.捕捉瞬间印象,突出色彩变化 |
B.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 |
C.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 |
D.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间人们孤独的心理 |
5.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7.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
8.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
B.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
9.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
C.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
10.
启蒙运动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的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关于这位思想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
B.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C.他指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
D.他认为人民有权推翻违反民意的统治者 |
11.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12.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画中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可知,该画的特点是
①注重写实
②注重意境
③借物抒情
④神韵意趣
①注重写实
②注重意境
③借物抒情
④神韵意趣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3.
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
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
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
15.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
C.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
D.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
17.
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信条”,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A.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
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 |
18.
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非)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开始探索政治改革的途径 |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
19.
“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材料中的“理论”是指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
D.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 |
20.
1924年,孙中山陆续提出一系列主张:“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主张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 | B.认识到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 |
C.以平等原则处理国内民族关系 | D.反对列强侵略和国内民族压迫 |
21.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根本宗旨是
A.提高党和国家执政能力 |
B.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
C.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 |
22.
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①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④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①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④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