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美国尽管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没有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基本结构,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还是严重地依赖英国市场。正如学者拉里.萨沃斯指出的那样$政治独立允许美国给国内工业以关税保护,而这在殖民时期很大程度上是被否定的……没有保护关税,美国的工业化无疑将是非常缓慢的。”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受到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影响,试图将自由贸易、平等、互惠等原则在国际贸易中推而广之,但欧洲大国根本不买这个新独立国家的账。惨痛的经历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在当时多少有点“理想化”的经济自由主义,转向更适合实现美国现实利益的思想……1789年联邦政府运行的当年,国会通过的最早两个立法均与保护国内市场或制造业有关……这样,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在国内经济民族主义者的呼吁和敦促下,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率继续上升,保护主义也日益深入美国经济思想的骨髓。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前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应史实说明其在甲午战后发生的重要转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美两国的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美国尽管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在经济上依然没有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基本结构,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还是严重地依赖英国市场。正如学者拉里.萨沃斯指出的那样$政治独立允许美国给国内工业以关税保护,而这在殖民时期很大程度上是被否定的……没有保护关税,美国的工业化无疑将是非常缓慢的。”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受到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影响,试图将自由贸易、平等、互惠等原则在国际贸易中推而广之,但欧洲大国根本不买这个新独立国家的账。惨痛的经历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在当时多少有点“理想化”的经济自由主义,转向更适合实现美国现实利益的思想……1789年联邦政府运行的当年,国会通过的最早两个立法均与保护国内市场或制造业有关……这样,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在国内经济民族主义者的呼吁和敦促下,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率继续上升,保护主义也日益深入美国经济思想的骨髓。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早期历史上的经济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并非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防卫性的民族意识及应对时代困局的反应性的经济策略。甲午战前,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体现乃是“自强”运动,这一运动从单纯的“强兵”转向兼重“富国”,即显示出其演进的轨迹。应当承认,自强战略的转变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崇本抑末、重农轻商、言义不言利等传统观念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开始被哭破。不过,这一时期虽然发展民营工商业的呼声越来越强,但少数先觉者观念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国家政策的转变……甲午战后,“实业救国论”成为颇具规模和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实业救国论者普遍认为中国实业不振的原因是由于政府不重视商务,缺乏发展实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而要求政治改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摘编自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美国经济民族主义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前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应史实说明其在甲午战后发生的重要转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美两国的经济民族主义。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彻底改变了战国乃至后来中国的政治生态。以两千年的历史跨度而论,商鞅的治国理念被顽强地延续下来,他的核心经济理念为众多的独裁者所沿袭,在很多朝代,实际上呈现出“半法半儒”“儒表法里”的景象。也因此,苏轼曾经叹息说,对于商鞅主义,“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后世将商鞅归为法家,他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太好,长期被视为“异端”。在知识阶层,甚至以谈论商鞅为耻,宋代的苏轼就声称“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甚至讲出这个人的名字都是脏了口舌、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则是污了纸张——“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对商鞅及其领导的改革运动垢病颇多的原因。
材料 商鞅彻底改变了战国乃至后来中国的政治生态。以两千年的历史跨度而论,商鞅的治国理念被顽强地延续下来,他的核心经济理念为众多的独裁者所沿袭,在很多朝代,实际上呈现出“半法半儒”“儒表法里”的景象。也因此,苏轼曾经叹息说,对于商鞅主义,“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后世将商鞅归为法家,他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太好,长期被视为“异端”。在知识阶层,甚至以谈论商鞅为耻,宋代的苏轼就声称“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甚至讲出这个人的名字都是脏了口舌、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则是污了纸张——“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
——摘编自吴晓波《警惕商鞅主义的幽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政治生态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对商鞅及其领导的改革运动垢病颇多的原因。
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原则。
材料一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摘编自郑佑断《拿破仑与华盛顿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
材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政治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原因。(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原则。
2.单选题- (共21题)
4.
在梭伦卸任后,庇西特拉图成为雅典的主宰,建立了僭主政治。在这期间,他颁发法律使得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及执政官和其他公职的选举活动照常进行,只是担任官职的人皆属其党羽。僭主政治虽然使雅典的经济和文化取得较大发展,但终因专制傲慢被民众推翻。这说明
A.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
B.梭伦改革缺乏长期的政治实践 |
C.政治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 |
D.民主政治无法适应城邦的需要 |
5.
有学者说,查士丁尼编纂的《民法大全》“不加区别地为所有人服务,‘异邦人’的古典概念消灭了,出现了人与人彻底的统一,罗马法对于所有的人成为共同法”。这说明《民法大全》
A.沿袭了习惯法传统 |
B.贯彻了公民法理念 |
C.借鉴了雅典的法律 |
D.体现了万民法精神 |
6.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其研究古代罗马法学的专著《古代法》中说:“在开始时,法律对于强迫履行一个允约,并不加以干预;使法律执有制裁武器的,不是一个允约,而是附着一种庄严仪式的允约。仪式不但和允约本身有同样的重要性,仪式并且还比允约更为重要。”他意在说明古代罗马
A.法律条文的执行具有一定随意性 |
B.宗教仪式超越了契约精神 |
C.形式主义使行为具有了法律效力 |
D.形式主义降低了法律效力 |
7.
有学者说:“如果去研究近代美国,无须考虑君主制问题;如果研究近代德国,不会有两党制问题;如果研究近代法国呢?或许只要划分为若干时期就行了。但研究近代英国,几乎在每个时期都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君主制、议会制、内阁制、政党制等等。”该学者意在强调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
A.继承性特点 |
B.渐进性特点 |
C.多元性特点 |
D.突变型特点 |
8.
恩格斯多次论述道,此国“没有土地贵族、没有君主制度”,是“在纯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无安宁闲逸的封建背景的过去”。在此背景的影响下,该国
A.率先走上殖民扩张征程 |
B.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
C.确立起崭新的民主制度 |
D.最早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9.
德意志帝国宰相拥有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等权利,但在表决失败时议会无权对其投不信任票或迫使其辞职。这主要是因为
A.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没有立法权 |
B.德意志帝国实际上仍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
C.宰相由皇帝任命并且对皇帝负责 |
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
10.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0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倶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留学生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自此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正义。”此规定
A.意在强迫清政府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
B.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 |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 |
D.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11.
1931年9月,中共中央决议,要求各苏区在10月中旬前选派代表,到中央苏区参加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必须在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政府”。据此可知,当时
A.中共中央坚持“苏俄式道路” |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
C.中国革命已走上正确的道路 |
D.“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影响革命 |
12.
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出现这一结局主要是由于
A.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 |
B.群众对三民主义认识肤浅 |
C.缺乏强有力政党领导革命 |
D.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 |
13.
近代史上的这场运动,学者将其价值概括为三种“真精神”——“民众自决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另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实际影响—“思想改革的促进”“社会组织的增加”“民众势力的发展”。这场运动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D.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4.
这一外交方针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主观因素决定的无奈结果和客观条件制约下的最优化选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倾向性、有限度的独立自主方针。该方针是
A.“另起炉灶”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一边倒”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1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美国保守媒体和战略精英们不断制造和传播精英忧患意识,他们时常叫喊“美国衰落了、美国落后了”,制造耸听的危言。这主要表明当时
A.欧盟壮大冲击到美国经济霸权 |
B.第三世界崛起引起美国的警觉 |
C.美国倍感来自日本的政治压力 |
D.冷战思维在美国国内相当活跃 |
16.
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国家之间建构起超国家的地区机制,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欧洲从煤钢联营到共同市场的建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反映出欧洲联合是
A.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典型体现 |
B.由政治领域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 |
C.美苏两国积极斡旋下逐渐实现的 |
D.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结果 |
17.
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类别 | 掘土工具 | 中耕工具 | 收割农具 |
名称 | 锸、耒、镢、锹 | 锄、铲、耙 | 镰 |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
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
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 |
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
18.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一书中指出,在英国之后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化不像英国那样是一个自发的、必然的进程,而是受到更多人为的、主观的因素的作用,政府常常在其中扮演推动工业化的角色。据此可知
A.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各具特色 |
B.国家垄断推动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
C.只有英国工业化体现自由主义思潮 |
D.自发型工业化优于人为型的工业化 |
19.
下表所示为1872〜1910年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它反映出近代中国
年份 | 棉纱(单位:千担) | 棉布(单位:千匹) |
1872 | 50 | 12241 |
1892 | 1304 | 16359 |
1910 | 2282 | 17013 |
A.民众的购买力低下 |
B.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
C.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
D.外国棉布出现滞销 |
20.
学者陈锐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之后的社会主义植根于平民阶层,并开始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进行反思。陈锐意在说明
A.科学社会主义脱胎于理性启蒙思想 |
B.脱离信仰和道德的理性缺乏价值关怀 |
C.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排斥任何宗教 |
D.对理性主义的过度追求导致思想禁锢 |
21.
这一艺术流派,从其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来看,其共同特点有:排斥理性/虽调自我,特别是自我对于世界的真实的主观感觉;强调潜意识的本能和原欲。简言之,它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
B.![]() |
C.![]() |
D.![]() |
22.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通过演讲和著述,逐步建构起了一套辛亥革命史的话语体系:第一,建立了一条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主线;第二,构建了一种孙中山与武昌起义的成功密不可分的历史叙述;第三,构建了一种革命后革命党人背离孙中山路线并导致革命失败的历史叙述。这一举措
A.表明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自由 |
B.旨在强调革命的“连续性”和“合法性” |
C.表明革命派已放弃武装斗争转向和平夺权 |
D.说明辛亥革命成为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
23.
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思想家 | 名句 | 出处 |
老子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老子》 |
管仲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管子牧民》 |
孟子 |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孟子离娄上》 |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
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 |
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
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