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93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8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英国第一次进行议会改革: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同时,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1/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1885年通过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将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牛津、剑桥两个大学选区仍保持两个议席外,其余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1个选区只选1名代表。这样基本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
1911年,议会又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将议会期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二是下院议员实行薪金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下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但是上院仍是保守力量的堡垒,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获得通过,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已婚的有自己独立财产的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8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英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实现普选权而持续斗争。但始终以一种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英国民族特性在政治领域内的凝结。这种渐进妥协的模式力求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点,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避免激进革命带给社会的损害。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依靠两大阵营进行对抗已不可能。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尤其是美国,长期的全球扩张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又被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两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1969年,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在这种对外战略指导下,美国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积极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70年代,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宣称,要把“缓和”摆在“外交政策的首位”,苏联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并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在两国新的外交策略推动下,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新局面。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5月,签订《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议》即《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该协议把美苏已经形成的核力量均势用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被视为保持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此后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并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提出:互相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及平等地位,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加强经济、科技、环境等领域的合作。至此,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美国在与苏联“缓和外交”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同样,苏联也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尼克松表示,“要让美国退出世界竞争,不再设法当第一,那将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勃列日涅夫同样表示,缓和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表明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峰。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美、苏关系也重新紧张起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推行“缓和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美苏“缓和外交”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主要有如下七条:第一,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欧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欧洲的商品有生丝、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由里斯本经澳门输入广州的商品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第二,广州—澳门—长崎航线。葡萄牙人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商品运往长崎,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从长崎运经澳门入广州的商品主要是银子。第三,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拉丁美洲的中国商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第七,广州—澳门—大洋洲航线。

——摘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l2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疆域、山川、地邑、物产、风俗、政事和等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玄奘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世界和平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2.单选题(共3题)

6.
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7.
下表是某一时期我国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对时间及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阻力
B.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困难中前行
8.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理性社会的追求B.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C.遏制自然欲求膨胀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