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一中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85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会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宗教改革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中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的举措。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位作者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四年,颁行《大清律》,凡十卷,共四百五十八条,其篇目及分门,完全因袭《明律》,后历代不断修缮。《清律》规定:旗人与民族身份,刑罚有殊。官员犯罪区分公罪与私罪。官员贪赃,钦定例:百两以上者,绞决。中央司法机关,主要有大理寺、刑部及都察院,又称三法司。地方司法机关,有州、县,有府,有省,各掌该管内的行政、司法事务。清代的审判机关,分三级管辖。清代的刑罚,主刑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材料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下令“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并令设立“修订法律馆”。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修改、制定了几部重要法典和一系列单行法规,从而使清朝原有的法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删去旧律以吏、户、礼、兵、刑、工分篇的总目,统分为30门(篇);分别民、刑,即将旧律中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违约等纯属民事法律范畴的条款分出,不再科以刑罚;删去因形势变化而过时的条目,更改陈旧的词语、增加了些新的罪名(如盗毁铁路要件罪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初五日会布《公司律》(附《商人通则》9条)。其中规定:凡设立公司,须“赴商部注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前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发展的认识。

3.单选题(共20题)

5.
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6.
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众多法学派别中,注释法学派后期对罗马法的研究从注释转变为提出法律的原则和根据,建立法律的分结构,以便为实际生活服务:人文主义法学派旨在恢复罗马法的本来面目,来改革中世纪后期司法实践的弊端。对罗马法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罗马法
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化
B.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C.为资产阶级制定法律所借鉴
D.成为欧洲法律体系的准则
7.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1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处死刑。”这反映出罗马法
A.重视语言文字管理
B.加强社会文明建设
C.注重加强思想控制
D.维护个人创作权利
8.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
A.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
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9.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下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示意图(部分),其中“?”处应添写的是
A.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五四运动的推动
11.
鸦片战争前,中国知识界说到美国的国家元首,很自然的用“头人”“酋长”一类的字眼;鸦片战争后,发现无论用“酋”还是用“皇帝”都名不符实,于是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这说明
A.知识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知识界对美国的认识有所加深
C.美国总统制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D.向西方学习进入主动选择阶段
12.
1871年4月2日,巴黎公社颁布了《公职人员薪金法令》,规定公社机关职员的年薪最高为6000法郎,而这个薪额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随后,公社决定取消衫市政厅使用豪华轿式马车,并规定公社为在市政厅办公的公社委员提供的用餐费其家属不但享用。这些措施利于
A.树立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B.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
C.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
D.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
13.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利用各种媒介,以“黑暗”、“独裁”、“残酷”、“封闭”、“落后”与“扩张”标识苏联“邪恶帝国”的形象。这些宜传
A.真实地揭露了苏联存在的问题
B.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对抗的序幕
C.有力地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D.服务于美国遏制苏联的舆论攻势
14.
下表是唐宋时政府对茶的管理政策。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A.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管理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C.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15.
小赵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A.外商企业
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洋务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6.
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
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17.
1933年,64国代表云集伦教参加世界经济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稳定货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代表团坚决抵制任何旨在稳定货币的国际协议,以“保留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美国政府的立场
A.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B.体现了美国的外交霸权政策
C.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D.推动新的货币体系逐渐形成
18.
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上述现象
A.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促使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C.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9.
有学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联邦项目的反对者在对项目审核时,也许会对其构成、人事或者成本持有异议,但却很少有人认为本质上而言,联邦政府层面不能从事这些项目。这体现出
A.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严格审核
B.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企业经营权
C.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受到了认可
D.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已形同虚设
20.
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A.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21.
对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将义和团视为“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导致这两种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
B.评价角度
C.指导理论
D.依据史实
22.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23.
19世纪末出现的纳比派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颖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因为他们不仅荡涤学院的教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的自然的主义”。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再是我们记录下来的视觉感受,不管这张照片多么精美细致……”而是“我们想象力的不时之需”。纳比派的这些理念
A.推崇印象主义风格
B.强调艺术的感性色彩
C.注重直面社会现实
D.有利于现代主义形成
24.
1951年,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你回去转告***,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从此新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这是基于当时
A.赶英超美的狂热
B.美苏冷战的升级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朝鲜战争的危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