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末练习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8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日,日军进攻英军占领的香港。为策应进军香港的日军,日军向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会战中,中国军队依靠坚固的工事顽强防御,始终控制着战场主动权。而日军却狂妄地认为可以速战速决,南下强攻长沙,连攻4天没有成功。日军伤亡惨重、补给耗尽,被迫仓皇撤退。最终,日军不仅没有消灭第九战区主力,反而伤亡2万余人。此战让日军高层意识到中国军队顽强的抗战意志和实力。同时,深感兵力不足,之后两年内再也没有敢于进攻第九战区。此战后,马歇尔向罗斯福总统谏言:现在东南亚、南亚、太平洋上的盟军都被日本打得溃不成军,中国却在长沙打了个大胜仗,歼灭日军数万之众。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一半以上兵力。如果中国单独和日本媾和,在华百万日军主力将加入这些战场,盟军将会极为不利。所以,应该大量援助中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罗斯福接受了马歇尔的建议,宣布援助国民政府5亿美元物资,建立“中印缅战区,并任命蒋中正为最高统帅。不久,盟国还宣布废除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等。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战场和亚太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单选题(共7题)

3.
《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这一规定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B.效益优先的原则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3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5.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
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6.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这一修改
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
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A.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B.彻底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指导思想的变化
7.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8.
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莲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9.
有学者指出,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这一评论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C.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3.选择题(共2题)

10. 按要求写单词
11. 按要求写单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