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3: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依据材料1、2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1: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3: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 重大成就 | 作用和意义 |
1961年 |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
1965年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
1973年 | 南优2号杂交水稻育成 |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
1988年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
1999年 |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
2003年 | “神舟5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 |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1)依据材料1、2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
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材料二 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材料三 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材料一 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主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材料二 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 30%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30%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10% |
是一场灾祸 | 16% |
其他 | 14% |
材料三 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年份 |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 死亡率 | |
1949 | 16‰ | 20‰ |
1958 | 17.24‰ | 11.98‰ |
1960 | 负增长 | 25.43‰ |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自强运动中,帝国的儒家传统捍卫者们采用了新儒家方法来区分“体”和“用”,以制定出一个实用性的西化保守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与之相比,材料二中“年轻思想积极分子”所倡导的“新启蒙道路”有何进步之处?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性质上有何不同?据材料指出两者存在的相同局限。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既定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与世界联系两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自强运动中,帝国的儒家传统捍卫者们采用了新儒家方法来区分“体”和“用”,以制定出一个实用性的西化保守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五四期间许多年轻思想积极分子认为拯救中国取决于彻底拒绝传统——“关闭孔家店”,并且全面拥护“民主先生”和“科学先生”为形式的新启蒙道路。——(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以后又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看法开始流行,认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一旦纳入苏联轨道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按照既定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力图把现代化转变为非文化性的功用,一种意识形态中立的技术,一种全球性的普世主义——(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与之相比,材料二中“年轻思想积极分子”所倡导的“新启蒙道路”有何进步之处?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性质上有何不同?据材料指出两者存在的相同局限。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既定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与世界联系两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強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新特征。(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单选题- (共21题)
5.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
6.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
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
C.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
D.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
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A.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
B.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
C.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
D.反映新中国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 |
8.
“没有人为了恶而行恶,人们行恶只是为了邪恶的理由或者由于无知……他认为良知及其声音就是这些终极价值及神圣地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的反映和证据。”这里的“他”是
A.普罗塔格拉 |
B.苏格拉底 |
C.梭伦 |
D.智者学派 |
10.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绘画作品。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面对这三幅艺术作品的表述错误的是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
A.都通过色彩、构图、技艺融入人文主义精神 |
B.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
C.都对作品中的神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 |
D.都表达作者对至高无上神性的赞美 |
11.
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将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后期,科举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
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
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
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
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
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
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
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③④ |
12.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回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准确的是
A.关汉卿对《三国演义》故事的再创造 |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
D.兼采宋词的温婉风格 |
13.
唐朝某位书法家在总结书法创作时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以下书法作品与其描述最符合的是
A.![]() |
B.![]() |
C.![]() |
D.![]() |
14.
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
B.诗歌的抒情性 |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
15.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教会及封建御用文人污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进步学者则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这主要表明《物种起源》
A.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B.存在着严重缺陷 |
C.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
D.促进了社会前进 |
16.
黄易先生的代表作品《寻秦记》描述了20世纪的一个特种兵因时空机器出现故障,被送到战国末期的赵国,参与了战国末期到秦初的列国争战的故事。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可能为此种“穿越”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你认为该理论应该是
A.量子理论 |
B.相对论 |
C.基因学说 |
D.经典物理学 |
17.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B.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18.
《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A.顽固派的封建守旧 |
B.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
19.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
A.《四书章句集注》 |
B.《日知录》 |
C.《天下郡国利病书》 |
D.《海国图志》 |
20.
以下对邓小平南方谈话认识正确的是
①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努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动摇
①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努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动摇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1.
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22.
1925年初到1925年底,***认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的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
C.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D.“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23.
1956年4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这一言论
A.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
B.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
C.反映了国内去政治化的潮流 |
D.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 |
24.
下表是全球电影历史票房排行前10强(到2008年5月止),这反映出电影事业


A.并没有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显著影响 |
B.以战争题材来获取市场 |
C.受科技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 |
D.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被大众接受 |
25.
“当每个人都能够用照相机创造出写实的风景或者肖像后,对于艺术家来说,用颜料和画笔吃力地做这些事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画家开始考虑绘画不是复制实体。绘画的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据此可知因摄影技术的发展而开始被冷落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现代主义 |
D.人文主义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