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蓬蒿(hāo) 干瘪(piē) 簇(cù)新 断壁残垣(yuán) |
B.胚(pēi)芽 鸟瞰(kàn) 咯(kā)吧 影影绰绰(chuò) |
C.虔(qián)心 颓(tuí)唐 蹒(pán)跚 如坐针毡(zhān ) |
D.伫(zhù)立 厌恶(wù) 挑衅(xìn) 奄奄(yǎn)一息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总找借口,把失败原因都归咎于别人。 |
B.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性格执拗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往往难以与人合作共事。 |
C.初三(1)班能在全校首当其冲地获得这次篮球比赛冠军,证明了他们的整体实力很强。 |
D.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合理,教育部广泛征询意见,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 |
B.只要我们明确目标和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就一定能够迎刃而解。 |
C.为了避免用户信用卡的信息不被犯罪分子盗用,各大银行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安全措施。 |
D.生活在计算机时代的人们发现,“离开电脑不会写字了”,“有些字认是认得,就是写不出”。 |
5.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句:阅读是撑托城市发展的人文基石和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潜在力量。 改句:难道阅读不是撑托城市发展的人文基石和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潜在力量吗? |
B.原句: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 改句:凡立功名于世者,全都是从小处做起,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 |
C.原句:实力强大的七班篮球队被公认为弱旅的三班篮球队打败,显得非常不服气。 改句:公认为弱旅的三班篮球队打败了实力强大的七班篮球队,显得非常不服气。 |
D.原句: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呀! |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解释“排云”或“昏鸦”的意思。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解释“排云”或“昏鸦”的意思。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7.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8.
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呜呼! 其真无马邪 |
C.燕、赵、韩、魏闻之 盖追先帝之殊遇 |
D.欲有求于我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
C.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
D.诸葛亮和邹忌都善于劝谏,诸葛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邹忌采用讽喻方法,启示我们:和别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尊重他人,使他人能够愉快的接受。 |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9.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
(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的说法,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小题3】阅读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办”与“某些市民、网友”的观点和理由。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小题4】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
【小题5】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
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
周龙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避谈生死,连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给搪塞了过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节就是扫墓、上坟,文雅一点顶多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烈。有公众质疑“我们的节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从清明节的起源来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首先是农耕的一个时间节点,“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与“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谚都反映了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可以说,清明节并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过人们后来约定俗成地选择了在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本来是轻松的,南宋诗人吴惟信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经过了漫长的严寒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国自古便有清明节踏青和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习俗,登山、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成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过种种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人们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或许是因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与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人选择在这天祭祖,赋予了清明节一些怀念的内涵。既赞颂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寻先人、寄托哀思;既有欢乐赏春的气氛,又传达慎终追远的感伤;既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活景象,又处处体现着生离死别的悲痛……清明节成了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因想到逝者,而不至于轻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时候,因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又不至于过度沉重。
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不用再赋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传统文化中杂糅交融的旧习惯,剥离和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梨花风起”吸引人们热爱生命的行动,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扬光大。
(选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合肥市的网民认为应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 |
B.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重视生死的传统。 |
C.清明节其实并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单纯的农业节气而已。 |
D.清明节能吸引人们参加热爱生命的行动,已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
A.有公众质疑清明节为“我们的节日”的说法,在情理之中。 |
B.清明节中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
C.清明节这天进行祭祖活动,有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的感伤。 |
D.清明节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值得再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确实有些雷人。
【小题4】清明节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内涵?且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主要活动?请分点陈述。
【小题5】作者认为“清明节实现了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些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所在” 。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如此体现的“民族的性格和特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作简要分析。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5.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