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位继承法》的作用是什么?并指出英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3)根据材料四,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试图解决当时存在的哪些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材料二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百度百科
材料三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百度百科
材料四 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选举之。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秦朝法律和罗马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位继承法》的作用是什么?并指出英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3)根据材料四,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试图解决当时存在的哪些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22题)
2.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
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
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
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
3.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针对这一问题,罗马
A.协调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公民法诞生 |
B.逐步建立起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政治 |
C.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公民法 |
D.制定成文法取代习惯法以调节国内矛盾 |
4.
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范了秩序 |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
C.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借鉴 |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 |
5.
有学者评价近代某国代议制,认为它阻碍了各邦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国家上层建筑中,依然有大量的“垃圾”,“议会民主”只起到专制的遮羞布作用。学者意在说明该国的政治体制
A.推动国家最终实现统一 |
B.专制主义色彩十分浓重 |
C.确立标志是《权利法案》 |
D.宰相掌握国家实际大权 |
6.
1701年,英国某法案规定,接受政府差遣的人不得为国会议员。此举意在防止国王的亲信进入议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有权任命内阁首相 |
B.议会的立法权相对独立 |
C.人民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
D.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 |
7.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
B.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
8.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
9.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
10.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11.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
12.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13.
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C.牛顿的力学体系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4.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15.
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显著并顺应了时代潮流 |
B.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居欧洲首位 |
C.欧洲各国对法国大革命成功实践的普遍推崇 |
D.民主共和制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众的一致认同 |
16.
14世纪意大利彼特拉克诗中的女主人公劳拉已不是中世纪文学中的那种矫揉造作、高不可攀类型的贵妇人,而是单纯开朗的新女性,人物原型劳拉虽已失去了昔日风采,但不少读者还远道而来亲睹劳拉芳容,这反映了彼特拉克作品的特点之一是
A.宣扬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
B.体现鲜明的惩恶扬善特征 |
C.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 |
D.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 |
17.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强调实用价值 |
B.没有理性思维 |
C.长期领先世界 |
D.都有官方印记 |
18.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
B.提倡使用白话文 |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
19.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
20.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
21.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B.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22.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
B.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
D.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
2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 B.明、清 | C.隋、唐 | D.宋、元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