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
B.山谷里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 |
C.事实证明,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敢于创造奇迹。 |
D.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窗共读的情景。 |
2.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他对我说,“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 |
B.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
C.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版)。 |
D.“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3.
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
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也有他称。他称中,除一般他称外,又有爱称、敬称等。 |
B.《黄河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
C.“学校”和“春天”都是名词,“支持”和”跳跃”都是动词。 |
D.《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痛与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
2.字词书写- (共1题)
4.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mò( )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
zhì(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的情怀.
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mò( )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
zhì(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的情怀.
| | | | | | | |
| | | | | |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5.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题1】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与例句“人闲桂花语”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 )
【小题2】请简要赏析“落”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题1】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与例句“人闲桂花语”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 )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水部送张十八员外》) |
D.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
【小题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有游于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①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②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不强为之?”
注释:①盍:何不。②不视人:不用看别人行事。③大器:用以比喻“义”,最珍贵的。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2)子墨子曰:“不然。”
(3)岂日吾族人莫之好
(4)故不欲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强为之
【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夫 欲 富 贵 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小题5】墨子劝学的目的与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不同的,请说说两者劝学的目的各是什么?
注释:①盍:何不。②不视人:不用看别人行事。③大器:用以比喻“义”,最珍贵的。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2)子墨子曰:“不然。”
(3)岂日吾族人莫之好
(4)故不欲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强为之
A.愿为市鞍马 |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夫 欲 富 贵 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小题5】墨子劝学的目的与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不同的,请说说两者劝学的目的各是什么?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①菇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成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莱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选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⑧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小题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④段的加点词语“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菇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成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莱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选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⑧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小题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第④段的加点词语“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8.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