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不断的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甚多地区,尤以北方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其必须有军备之接济,方可使希腊政府之权力达于全国。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
——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1972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专访中的讲话
材料三希拉里•克林顿在接受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对她的国务卿提名进行的审查时说:“单靠美国无法解决最为紧迫的问题,而没有美国世界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美国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世界也想让美国领导。”
——新华网专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产生“恐怖分子”的原因,并指出希腊问题与冷战的关系。(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外交政策的显著不同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美国对外政策突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
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甚多地区,尤以北方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其必须有军备之接济,方可使希腊政府之权力达于全国。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
——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尼克松在1972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专访中的讲话
材料三希拉里•克林顿在接受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对她的国务卿提名进行的审查时说:“单靠美国无法解决最为紧迫的问题,而没有美国世界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美国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世界也想让美国领导。”
——新华网专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产生“恐怖分子”的原因,并指出希腊问题与冷战的关系。(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时代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两者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外交政策的显著不同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美国对外政策突出特点是什么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至8月4日,欧洲主要强国纷纷参战。欧洲大陆一夜之间陷入战争,英国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叹息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在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的幻灭》
材料二
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壕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者们对本国庶民采取“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作者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的本身!”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发出如此叹息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雄”、“战胜者”的定义?
材料一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至8月4日,欧洲主要强国纷纷参战。欧洲大陆一夜之间陷入战争,英国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叹息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我们在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的幻灭》
材料二
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壕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者们对本国庶民采取“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作者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的本身!”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发出如此叹息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雄”、“战胜者”的定义?
2.单选题- (共9题)
3.
下面是19世纪晚期欧洲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俾斯麦的议会》的漫画。此漫画


A.讽刺了德国议会民主的虚伪 |
B.揭露了俾斯麦的专制和独裁 |
C.赞扬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
D.批评德国没有实行议会民主 |
4.
日本教科书中曾这样介绍:“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这一介绍
A.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
B.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面合理 |
C.掩盖了日本的侵略性质 |
D.忽视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 |
5.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便把交通建设列为国家经济建设要政,1931年和1935年分别以南方地区和华北为重点加快国防公路建设,到1937年7月,全国公路网基本形成。这说明
A.民族危机推动公路建设的起步 |
B.国共内战加速公路建设的完成 |
C.政局变化影响公路建设的格局 |
D.派系斗争影响公路建设的进程 |
6.
1954年6月,中印两国在新德里发表声明,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些原则
A.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 |
B.仅适合于与中国的睦邻友好的国家 |
C.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
D.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典定了基础 |
7.
据《百度百科•世界人口》介绍,1700年起欧洲人口开始剧烈上升,到1900年已经达到4亿,比1700年的1亿人翻了四倍。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推广高产农作物 |
B.医疗技术延长了人的寿命 |
C.生活的改善增强生存欲望 |
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 |
8.
康有为认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主张“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康有为的意图是
A.完善“中体西用”思想 |
B.传播近代政治思想 |
C.反对革命派的共和主张 |
D.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
9.
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绘画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
B.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
10.
美学大师照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这说明黑格尔认为
A.艺术在于表现真实 |
B.艺术只能表现客观事物 |
C.真实事物就是艺术 |
D.美学是真实的艺术再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