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03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3/15

1.简答题(共1题)

1.
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与时俱进是自古以来中西方共同的精神财富。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西方各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分别指出是哪两场运动,并指出各自对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
(2)16-18世纪,西方思想空前解放,中国也露出思想解放的迹象但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请指出中西方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相似原因和相似的主张。
(3)近代前期(五四前)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请举例说明。
(4)近代后期(五四后)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思想理论成果即***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请指出这两大理论分别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什么重大问题?并指出两大理论的共同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观察以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文艺名著

蒙娜丽莎
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四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观察材料二这些文艺作品,它们反映了什么共同主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4)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阐述的观点。
3.
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三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
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
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参考书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2)材料三、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所阐述的主张说明理由。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资料,你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个史料价值最大?为什么?
(4)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启蒙运动,材料五所列参考书目中你倾向于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4.
文学是人类丰富感情的表达,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材料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宋柳永《望海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赋的特征。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诗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何特点?对当时文学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5.
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成长,也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学在官府。
——《周礼》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习其材,则英俊宜可得
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余谓书院(嵩阳书院)宜重道统,程(指程颐、程颢)朱(指朱熹)例有专祀。
——(清)耿介《创建嵩阳书院专祀程朱子碑记》
材料四启超窃惟西国学校,种类非一,条理极繁,而惟政治学院一门,于中国为最可行,而于今日为最有用。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史为纬,以近政近世为用。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教育贡献和时代意义。
(2)材料二中“兴太学”的陛下是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角度分析太学创立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嵩阳书院“专祀”程朱的原因。
(4)材料四中梁启超主张“政治学院”应传授什么知识?综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教育的作用。

3.单选题(共13题)

6.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历史学教授Darrin McMahon曾总结过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 ;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最适宜的词汇是()
A.民主与科学B.人权与自由
C.智慧和德行D.法律与信仰
7.
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论”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8.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9.
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②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③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汉字
④小篆笔画圆匀,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当时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创作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文化成就,在明清时期取得的是
A.B.
C.D.
11.
“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列车的动力和能源来自
①蒸汽机
②内燃机
③电动机
④煤炭
⑤电力
⑥石油
A.①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12.
1830年9月,美国人科林斯准备离开纽约去外地旅行,他不能选择的出行工具是
A.
B.
C.
D.
13.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接受了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14.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陈世镕;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陈澄;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林吕排。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B.《天演论》C.《资政新篇》D.《青年杂志》
15.
下列统计是1913~1923年间某学校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造成崇拜孔子票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孔子153票 孔子1票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样本300) 1923年北京大学(样本1056)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
16.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写下的“诗篇”产生的成果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规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
C.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D.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7.
***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发表。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前途问题
18.
下图是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打石工》。在烤人的阳光下,在路旁的沟边,一老一小两名石匠背对我们,年轻石匠身上的破绽、年老石匠膝盖上的补丁以及他庄严的表情赫然在目。库尔贝说“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此画应属于哪一绘画流派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