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简答题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式》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 英国议会改革 |
1.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员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官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1898年戊戌变法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3.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4.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5.1905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姓立法”。 6.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7.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 1.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2.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3.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4.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蒋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5.1918年,法案授权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式》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一一《宋论》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一一《宋论》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24题)
4.
苏格拉底谈雅典政治时说:“一个国家……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他
A.反对妇女参政 | B.反对轮番而治 | C.赞成直接民主 | D.要求全民平等 |
5.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表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
B.革命权利的学说 |
C.社会契约的理念 |
D.天赋人权的思想 |
6.
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7.
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
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
8.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
9.
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 B.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 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
10.
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
C.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
11.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促使17、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有①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②浪漫主义思想运动兴起③新航路的开辟④近代科学的兴起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2.
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这说明康德
A.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
B.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
C.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
D.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
13.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 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
14.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普罗米修斯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
B.反对神灵崇拜 |
C.注重物质生活 |
D.强调人的价值 |
16.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
17.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这表明伏尔泰
A.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 | B.主张宗教为君主专制服务 |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 D.强调宗教的社会治理功能 |
18.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
A.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C.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19.
1916年,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写道:“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材料表明陈独秀
A.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 |
C.主张进行文学革命 |
D.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
20.
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该演说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
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
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
21.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话语的作用 |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C.有意抬高***的政治地位 |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
22.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冲破了思想樊篱 |
B.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
C.深化了体制改革 |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
23.
***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述属于***思想中的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
C.新民主主义理论 | D.社会主义理论 |
24.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25.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26.
(题文)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
B.信息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媒介 |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27.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30年后中国作家莫言以相同风格的作品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两人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
A.穿梭想象与真实 | B.展示思辨与逻辑 |
C.直面社会与生活 | D.崇尚理性与科学 |
3.选择题- (共4题)
2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2003年的1 204.2百万吨油当量上升到2012年的2 735.2百万吨油当量;能源消费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如下图中外圆为2012年、内圆表示2003年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