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178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人欧共体的背景。
2.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2.单选题(共27题)

3.
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
被告发的将军
罪名
审理机构
审判结果
审判时(公元前)
伯利克里
挪用公款
陪审法庭
罚款
430-429
修昔底德
叛国
-
缺席审判,死刑
424
埃及纽斯海战的8位将军
未打捞战士尸体
公民大会
8人判死刑(6人被处死,
2人缺席审判)
406
提莫马库斯
叛国、盗用公款
陪审法庭
缺席审判,死刑
360
提莫修斯
叛国,受贿
陪审法庭
罚款
356
 
A.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B.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C.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D.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4.
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中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明古罗马
A.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B.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
C.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
D.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
5.
拿破仑在回忆录中曾说:“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演边缘,外遭敌人侵略,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如果他坚持自己所为,我想他只会被认为是傻瓜。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他的主要观点是
A.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
B.帝国政体是国情使然
C.对外战争已不可避免
D.法美两国的国情迥异
6.
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
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
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
7.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1927—1937年的中国历史有如下的总结:“然则此时人民已受军队劫掠,索饷之士兵则由将官一声叱咤而处死刑,此时此刻公私权利是否存在?若是蒋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山与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所以,历史学家至此已别无他法,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此刻却不能立即成为民主。”对此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践踏民主体制,是历史的反动
B.蒋介石专制独裁错过了建立民主体制的历史机遇
C.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
D.在当时民主和专制独裁斗争激烈
8.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B.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9.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10.
1949年10月24日,美国前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由于从事间谍活动,被中国专政机关逮捕。美国曾以它的外交官被捕为由,给新中国施加压力,封锁了从上海到华北的海上运输线。但新中国坚决依据自己的法律予以处理。11月21日,瓦尔德被判6个月徒刑,12月7日,被驱逐出境。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1.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12.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13.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A.A
B.B
C.C
D.D
14.
下图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棉质内衣。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5.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16.
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17.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8.
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8%下降到38.8%,自给率从41%下降到28.7%。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A.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
B.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C.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D.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19.
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时空观念
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
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
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历史解释
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
历史价值观
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A.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B.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C.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近代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20.
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冲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21.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天赋人权思想
B.人类意识觉醒
C.信仰自由理论
D.民主制度诉求
22.
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23.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
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
24.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5.
“牛顿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的成功让人们感到,理性分析对人类行为和制度同样有效。从苏格兰到西西里,从费城到莫斯科,欧洲和美洲的思想家雄心勃勃地展开了对人类思想的改造,他们期望用理性思想改变整个世界。”上述材料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A.科学革命促使启蒙运动展开
B.理性思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C.牛顿力学体系成为科学基础
D.欧美开始迈入近代科学时代
26.
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27.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
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D.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29.
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
B.
C.
D.

3.选择题(共3题)

30.

  个位上的数是{#blank#}1{#/blank#},十位上的数是{#blank#}2{#/blank#},{#blank#}3{#/blank#}个十和{#blank#}4{#/blank#}个一是{#blank#}5{#/blank#}。

3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变频空调机

空调机中有被称为“冷媒”的物质,利用它的物态变化可以实现室内、室外热量的转移,如图所示是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并使“冷媒”在管内循环,压缩机的转速越大,“冷媒”的流量越大,空调机的制冷能力就越强.

压缩机的转速由供电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是与传统供电频率不变的“定频空调”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与“定频空调”相比,变频空调机的变频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供电频率,从而改变压缩机的转速,达到控制“冷媒”流量的目的.

变频空调机开始工作时,以最大功率进行制冷,当室内温度快速降至设定温度后,压缩机随机处于低速持续运转状态,维持室温基本不变.

表一表示某型号变频空调机的“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二表示该型号变频空调机部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制冷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空调机从密闭区域内去除热量的总和;能效比是空调机在额定状态工作时,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表一:

频率f/Hz

30

50

70

90

110

130

流量Q/kg•h﹣1

38

72

106

140

174

208

表二

最小

额定

最大

输入功率/W

130

700

1400

制冷量/W

650

3600

能效比

3.8

3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变频空调机

空调机中有被称为“冷媒”的物质,利用它的物态变化可以实现室内、室外热量的转移,如图所示是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并使“冷媒”在管内循环,压缩机的转速越大,“冷媒”的流量越大,空调机的制冷能力就越强.

压缩机的转速由供电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是与传统供电频率不变的“定频空调”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与“定频空调”相比,变频空调机的变频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供电频率,从而改变压缩机的转速,达到控制“冷媒”流量的目的.

变频空调机开始工作时,以最大功率进行制冷,当室内温度快速降至设定温度后,压缩机随机处于低速持续运转状态,维持室温基本不变.

表一表示某型号变频空调机的“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二表示该型号变频空调机部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制冷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空调机从密闭区域内去除热量的总和;能效比是空调机在额定状态工作时,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表一:

频率f/Hz

30

50

70

90

110

130

流量Q/kg•h﹣1

38

72

106

140

174

208

表二

最小

额定

最大

输入功率/W

130

700

1400

制冷量/W

650

3600

能效比

3.8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