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工开物》是明末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初刊于1637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学,如“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牛顿于1687年首次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首是一篇导论,综合力学各基本概念和牛顿三大定律;其后内容共分三篇,分别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质点和物体受关于力的各条特定定律的支配的无阻力运动,其次是阻尼介质中的运动和一般的流体力学,其三便是应用所获得的结果来阐明太阳系中的各个主要现象。该书的导论概括了牛顿力学的全部重要思想,是牛顿新宇宙观的精髓。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天工开物》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天工开物》是明末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初刊于1637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学,如“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牛顿于1687年首次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首是一篇导论,综合力学各基本概念和牛顿三大定律;其后内容共分三篇,分别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质点和物体受关于力的各条特定定律的支配的无阻力运动,其次是阻尼介质中的运动和一般的流体力学,其三便是应用所获得的结果来阐明太阳系中的各个主要现象。该书的导论概括了牛顿力学的全部重要思想,是牛顿新宇宙观的精髓。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天工开物》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要求民国政府按照民主程序制定了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1912年1月31日,孙中山总统即将法制局长宋教仁拟定的《临时政府组织法》转发过去,要求作为制定民国组织法的参考文件:“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民国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没有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材料一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陈独秀认识的共通之处。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要求民国政府按照民主程序制定了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1912年1月31日,孙中山总统即将法制局长宋教仁拟定的《临时政府组织法》转发过去,要求作为制定民国组织法的参考文件:“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民国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没有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材料一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陈独秀认识的共通之处。
2.单选题- (共20题)
3.
《全球通史》说:“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说明
A.教育促进了英国科技的进步 |
B.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
C.科学影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
D.社会教育发展带动经济繁荣 |
5.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 B.莎士比亚 | C.马丁•路德 | D.伏尔泰 |
6.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实质是
A.认识你自己 |
B.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
C.美德即知识 |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
7.
弗吉里奥(1349—1420)在《论绅士风度和自由教育》中说:“所谓全面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对每一门所目,都进行深刻的钻研,成为专家,而是以发展人的理智和情趣为目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特殊的技能,而是发掘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上述思想所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
C.反对教会压抑,彰显人性价值 |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
8.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
B.“三权分立”思想 |
C.“民主共和”体制设想 |
D.“人民主权”意识 |
9.
高一涵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说:“(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这表明宗教改革运动
A.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B.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C.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D.弱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10.
李约瑟曾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下列内容与李约瑟所评论成就有关的是
A.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 |
B.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
C.总结了6世纪以前北方农牧业经验 |
D.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
11.
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但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句式上,虽然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两都赋》 |
B.《将进酒》 |
C.《念奴娇·赤壁怀古》 |
D.《窦娥冤》 |
12.
“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赞誉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 |
B.《水浒传》 |
C.《金瓶梅》 |
D.《红楼梦》 |
13.
“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藷(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下列著作中,最早记载上述内容的是
A.《四民月令》 |
B.《齐民要术》 |
C.《农政全书》 |
D.《海国图志》 |
14.
有思想家曾经说:如果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l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那么,19世纪初开始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A.哥白尼 |
B.伽利略 |
C.拉马克 |
D.达尔文 |
1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宣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B.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藩篱 |
C.减少了西方文明传播的阻力 |
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进程 |
16.
吕思勉在《蔡孑民论》中写道:“在他主持北京大学以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蟠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专门的高深的研究,才不为众所讥评,而反为其所称道。”这反映了
A.蔡元培首先倡导民主与科学 |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
C.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中心 |
D.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1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个国家应该是
A.英国 |
B.法国 |
C.日本 |
D.美国 |
18.
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提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两种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由此可知李大钊
A.反对新文化运动盲目崇尚西方文化 |
B.主张在中国大力推行理性主义 |
C.希望通过传统文化来稳定社会秩序 |
D.主张纠偏当时激进的文化观念 |
19.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20.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
21.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说:“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下列人物与材料所述流派风格有关的是
①拜伦
②狄更斯
③贝多芬
④莫奈
①拜伦
②狄更斯
③贝多芬
④莫奈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22.
1850年雨果在悼念某位作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他”的这部书是
A.《堂吉诃德》 |
B.《欧也妮·葛朗台》 |
C.《巴黎圣母院》 |
D.《战争与和平》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