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兴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兴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
壬戌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 1922年颁布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 1918年钱玄同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 1918年钱玄同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3.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来,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你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来,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你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单选题- (共21题)
4.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
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
5.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
B.***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
C.***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D.***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
6.
贝多芬用音乐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理念。据此判断,贝多芬的作品体现的时代主旋律是
A.启蒙时代的自由精神 | B.工业时代的自由主义 |
C.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 D.现实主义的批判意识 |
7.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法律有阶级性 | B.法律地位至上 |
C.法律并非万能 | D.司法必须公正 |
8.
18世纪的法国,一些妇女通过沙龙和阅读,进入了以前专为男人享有的知识领域;她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探讨文学、哲学和政治学;她们的书房里收藏有博物学词典,有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文。据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法国( )
A.理性主义影响广泛 | B.男女平等已经实现 |
C.知识传播十分迅速 | D.妇女收入显著提高 |
9.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之上 |
C.“美德即知识” |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10.
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因行称义 | B.先定论 | C.信仰得救 | D.教随国定 |
11.
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
12.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强调实用价值 |
B.没有理性思维 |
C.长期领先世界 |
D.都有官方印记 |
1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南戏 |
15.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这是因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A.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时代 |
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
C.从根本上冲击了宗教神学的基础 |
D.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
16.
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演讲提纲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比尔·盖茨——信息技术革命
演讲提纲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比尔·盖茨——信息技术革命
A.“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
B.“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
D.“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
17.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18.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19.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必须先其难者而后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20.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2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22.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B.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23.
某作品被公认为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其主人公曾经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爱真理,为自由而奋斗,但现实告诉他,人的理性克服不了自私的本能,“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现实无法改变。与这部作品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 B.《唐璜》 |
C.《大卫·科波菲尔》 | D.《等待戈多》 |
24.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
B.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
D.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