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4—15世纪 |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
16世纪 |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
17世纪 |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2)根据材料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3.单选题- (共19题)
4.
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这些变化
A.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 |
B.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
C.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 |
D.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
5.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③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
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
①《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③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
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6.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7.
“这次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点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这次会议”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8.
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
D.“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
9.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0.
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 描述 | 所指对象 |
A |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 翻车 |
B |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 灌钢法 |
C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白瓷 |
D |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 海上丝绸之路 |
A.A |
B.B |
C.C |
D.D |
11.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放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
B.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
C.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
12.
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可能会提到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引进外国技术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引进外国技术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13.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①② |
C.④②①③ |
D.①④②③ |
14.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15.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
A.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
B.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
C.“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
D.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
17.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
C.以“人性”反对“神性” |
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
18.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
20.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21.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老人与海》 |
B.《人间喜剧》 |
C.《母亲》 |
D.《巴黎圣母院》 |
22.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这种建筑
A.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
B.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 |
C.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 |
D.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