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就仿效西方,试图走上工业化道路,但几次努力都告失败。1949年一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及印度。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似乎存在着排斥工业化的因素。例如“体”与“用”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体”的强调总是压抑了“用”的发展。政府以发动工业化为已任,始终视民营工业为异已力量;市场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发育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在1949年重新开始,但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化是在1979年之后。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就仿效西方,试图走上工业化道路,但几次努力都告失败。1949年一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及印度。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似乎存在着排斥工业化的因素。例如“体”与“用”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体”的强调总是压抑了“用”的发展。政府以发动工业化为已任,始终视民营工业为异已力量;市场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发育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在1949年重新开始,但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化是在1979年之后。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处于一种兵荒马乱、百废待兴的状态之中。晋国初建之时,其国家体制多仿周制。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周代的井田制与宗法制被逐步瓦解,晋国的经济基础“并田制”被破坏了、经济基础的动摇就意味着晋国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了。晋国在韩原之战战败后,通过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晋国赋税十分沉重。“晋国当时高利贷盘剥十分盛行”,很多人民被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赋税来缓解社会矛盾。
晋文公时期,晋文公吸取普惠公、晋怀公不得民心的教训,为了称霸中原,锐意改革,起用旧族势力、选贤任能、谋无帅,推行“裂地分民”的土地制度,制定征收旧田一半税收和不征收新田税收的赋税制度,以及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先后建立三军、三行、五军,制定“被庐之法”,使晋国“政本民阜,财用不匮”,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在诸侯中树立威信,称霸中原。
——摘编自王海桃《晋国改革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文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改革的内容,并简析其作用。
材料春秋时期处于一种兵荒马乱、百废待兴的状态之中。晋国初建之时,其国家体制多仿周制。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周代的井田制与宗法制被逐步瓦解,晋国的经济基础“并田制”被破坏了、经济基础的动摇就意味着晋国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了。晋国在韩原之战战败后,通过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晋国赋税十分沉重。“晋国当时高利贷盘剥十分盛行”,很多人民被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赋税来缓解社会矛盾。
晋文公时期,晋文公吸取普惠公、晋怀公不得民心的教训,为了称霸中原,锐意改革,起用旧族势力、选贤任能、谋无帅,推行“裂地分民”的土地制度,制定征收旧田一半税收和不征收新田税收的赋税制度,以及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先后建立三军、三行、五军,制定“被庐之法”,使晋国“政本民阜,财用不匮”,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在诸侯中树立威信,称霸中原。
——摘编自王海桃《晋国改革与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文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文公改革的内容,并简析其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4日,英国派兵进入法国,对德宣战,但主力仍集中在英伦各隅。英国的意图是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须防止法国实力增强,由于英法军队间协调不力,致使1915年多次战役失败。1917年,法国军队出现普遍的厌战情绪,法国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网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高涨,这使英国担心法国政府会时刻准备直接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损害英国参战初衷,英国政府遂加紧了对法的援助。是年底,英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到200万人。
在英国强有力的军事援助下,法国政府加强同协约国的合作。1918年,英法军队在第二次马思河战役中重创德国,取得战略主动权,最终贏得一战胜利。英法在一战的合作并未改变两国传统外交政策。英国寻求战后欧陆均势和法国谋求欧陆霸权的冲突在战后愈演愈烈。英国采取包容德国的政策,试图使英国以最小的代价操控欧洲版图。这一策略20世纪是30年代英国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与扩张,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后对德法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4日,英国派兵进入法国,对德宣战,但主力仍集中在英伦各隅。英国的意图是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须防止法国实力增强,由于英法军队间协调不力,致使1915年多次战役失败。1917年,法国军队出现普遍的厌战情绪,法国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网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高涨,这使英国担心法国政府会时刻准备直接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损害英国参战初衷,英国政府遂加紧了对法的援助。是年底,英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到200万人。
在英国强有力的军事援助下,法国政府加强同协约国的合作。1918年,英法军队在第二次马思河战役中重创德国,取得战略主动权,最终贏得一战胜利。英法在一战的合作并未改变两国传统外交政策。英国寻求战后欧陆均势和法国谋求欧陆霸权的冲突在战后愈演愈烈。英国采取包容德国的政策,试图使英国以最小的代价操控欧洲版图。这一策略20世纪是30年代英国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与扩张,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后对德法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后,张謇1926年)与陈炽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甲午战后,张謇1926年)与陈炽1900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摘编自羌建《张謇与陈炽农业观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与陈炽农业观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进行简要评价。
3.单选题- (共17题)
5.
古希腊具有突出的表演文化,其行为以多种具体形式广泛存在于城邦生活之中。凡举公开场合的诗歌朗诵表演、体育竞技、宗教祭祀以及诉讼演说,无一不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这现象有利于
A.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
B.激发公民参政热情 |
C.推动公民个性的发展 |
D.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
6.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三条规定,若(债务人)仍未(自动)执行法庭判决,且在受讯时无人代他解脱责任,则(原告人)得把他带到私宅,给他带上足枷或手铐,其重量不轻于15磅,而且假如愿意的话,还可以加重。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社会矛盾 |
B.限制贵族专横 |
C.保障平民利益 |
D.保护私人债权 |
7.
下表反映了英国历史上几位内阁首相的辞职缘由。据表中现象判断,这一阶段的英国
首相 | 辞职缘由 |
沃波尔 | 1742年,因受下院多次反对而被迫辞职 |
佩勒姆 | 1746年,对国王施加压力,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
诺斯 | 1782年,因英国在北美失败而率内阔成员集体辞职 |
小皮特 | 1801年,因提出《解禁法案》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 |
A.责任内阁制尚未完全成熟 |
B.首相选举实际由国王操纵 |
C.权力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
D.阁员只需对国王负责即可 |
8.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致电各战区:“我为长期抗战,应一面于交通要线上,纵深配备有力部队,增加抵抗力,一面于广大地域行游击战。各战区于指定根据地,应先派遣干部视察地形,构筑工事,集积粮弹,设备连络方法,以期能随时独立作战。“这表明
A.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B.国民政府注意到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
C.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D.国民政府重视对抗战的后勤保障 |
10.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
B.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
C.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
D.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
11.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石桥政嗣曾评价道:它所勾画的伟大实验,不仅对台湾回归中国和南北朝鲜实现统一产生良好影响,而且作为和平共处原则的新发展,会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一切人的高度评价。由此可知,“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告台湾同胞书》 |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
D.“中英联合声明” |
12.
不结盟运动各成员国充分平等,成员国无须承担义务,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1973年成立的协调局只是协商机构,不具领导和指挥效能。可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
A.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
B.提升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 |
13.
《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于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由此可以推知“黍”
A.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
B.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 |
C.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 |
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
14.
宋人王柏称:“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这说明宋代
A.阶级结构发生重大改革 |
B.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较显著 |
C.朝廷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D.农民收入构成出现新的变化 |
15.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年份 |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
岁入(万两) | 比重(%) | 岁入(万两) | 比重(%) | 岁入(万两) | 比重(%) | |
顺治九年(1652年) | 2,126 | 87 | 212 | 9 | 100 | 4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 2,727 | 87 | 276 | 9 | 120 | 4 |
雍正三年(1725年) | 3,007 | 86 | 443 | 13 | 135 | 4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2.938 | 72 | 701 | 17 | 430 | 11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2.991 | 61 | 574 | 12 | 540 | 11 |
嘉庆十七年(1812年) | 2,953 | 74 | 579 | 14 | 481 | 12 |
道光二十一年(1841) | 2.943 | 71 | 747 | 18 | 435 | 11 |
A.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
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
C.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
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
16.
下表反映了1770年和1821年英国主要部门占国民经济比重的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项目 | 1770年 | 1821年 |
农、林、渔业 | >42% | 26.1% |
工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 24% | 31.9% |
A.农业革命的进程缓慢 |
B.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
C.工业化程度并不很高 |
D.国民经济比例较协调 |
17.
据史料记载,1883年和1893年我国出口税率分别为10.8%和7.3%,而同期进口税率则为4.8%和3.4%。据此可知
A.清政府注重维护国内产业发展 |
B.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C.洋务运动有助于抵御外来侵略 |
D.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18.
1945年11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据此可知当时
A.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
B.民族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
C.国民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 |
D.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 |
19.
马丁·路德指出,教士们和其他基督徒之间“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这一观点
A.强调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 |
B.有利于冲击教会权威 |
C.确立上帝的最高权威地位 |
D.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
20.
1887年,清政府颁布的《出洋游历章程规定:(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材料表明清政府
A.有限制出洋考察之意图 |
B.向西方学习出现新变化 |
C.出国考察经费较为紧张 |
D.重视学习西方国防科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