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1)材料中所提到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
(2)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请回答:(1)材料中所提到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
(2)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1)据材料一指出***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
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受这种经济状况影响,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雅典出现了哪些典型的阶级或阶层?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阶层的经济状况?他们的政治地位如何?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阐述了怎样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材料一 下列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受这种经济状况影响,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雅典出现了哪些典型的阶级或阶层?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阶层的经济状况?他们的政治地位如何?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阐述了怎样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2.单选题- (共29题)
6.
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进行,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天主教内部也进行了改革,他们清除内部积弊,强化“异端”裁判所等。天主教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 |
B.维护天主教会的统治 |
C.缓和西欧阶级矛盾 |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10.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雅典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多山少平原 |
B.特殊的自然环境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
C.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着雅典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情况 |
D.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12.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
13.
19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了“尊王攘夷”运动。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下级武士是这一运动的主体
②“尊王”就是尊奉幕府的将军
③运动得到了日本新兴阶级的响应
④幕府的将军是运动的实际策划和领导者
①中下级武士是这一运动的主体
②“尊王”就是尊奉幕府的将军
③运动得到了日本新兴阶级的响应
④幕府的将军是运动的实际策划和领导者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8.
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
A.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
B.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 |
C.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 |
D.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 |
19.
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
①消除了分裂割据
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①消除了分裂割据
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1.
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这种现象表明。
A.日本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
B.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已经瓦解 |
C.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
D.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
22.
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一世说:“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其中的“种子”是指
A.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 |
B.保留了农奴制度 |
C.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
D.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
24.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
29.
克里米亚战争是在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迫切需要用对外战争摆脱困境 |
B.俄国的对外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
C.英法为了扩张势力而挑起的 |
D.奥斯曼帝国所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
31.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下列对此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
B.1861年和1905年俄国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
C.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务 |
D.1861年改革与1905年革命具有内在的继承性 |
32.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