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06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8~10世纪)在波斯湾以及纵横中亚的商道上存在规模巨大的交易活动。奢侈品潮水般地从国外涌来,独具特色的白釉唐碗成为当时的绝对潮流。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着当地陶瓷业的发展,消费者或许是那些买不起产自中国的上等瓷器的人群。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陶瓷工匠开始模仿进口的白瓷,用碱、锌甚至石英去仿制透明的、高质量的、看上去很像中国瓷器的器皿。在巴士拉等地,人们还发明出用钴制作“青花瓷”的工艺。

(1)阅读材料一,概括唐代瓷器外销对波斯湾地区陶瓷业产生的影响,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瓷器能够对当地产生影响的原因。
材料二

(2)阅读材料二中的地图,概括指出古代农业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材料三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综合材料二、三,反映了明清经济的哪些特征?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明治维新领导者们决定开放门户,吸取西方文明。国内普通民众不仅没有抵抗,而且欣然接受这一现状,呈现出引进西方文明的热心态度。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三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四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培理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指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至少四条日本明治维新“吸取西方的文明”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单选题(共28题)

3.
清代文献记载,“中国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此记载说明
A.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英国侵略加深了中英间的矛盾
C.国人对世界缺乏足够认识
D.地缘使得中西方之间交流中断
4.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D.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
《左传》记载卫文公“务财训农,通商惠工”;《国语》也提到晋文公“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表明春秋时期
A.农商并重思想受到重视
B.私营商业获得重大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初步萌芽
D.工商食官局面已被打破
6.
清朝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所定瓷器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头像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松弛
B.民营手工业地位提升
C.居于世界贸易中心
D.传统制瓷业享誉世界
7.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8.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9.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0.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A.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C.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11.
皮特.N.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中说:“西方工业增长和民族主义竞争在19世纪后期带来了帝国主义扩张的一次新浪潮。”材料所说的“新浪潮”
A.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C.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12.
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D.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13.
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
14.
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规定: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时应退还集体。这一规定
A.标志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规范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
15.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B.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格拉底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和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说明苏格拉底
A.开创了一套辩证科学B.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C.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D.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17.
“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观点见于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理想国》
D.《纯粹理性批判》
18.
在文艺复兴中,一些思想家认为,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的、可贵的,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这说明在这次运动中
A.人们希望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
B.人们抨击教会腐败社会黑暗
C.人文主义开始在意大利复活
D.人们希望打破禁欲主义束缚
19.
苏轼作《枯木竹石图》(见下图),以枯木、怪石、从竹等为题材,并自题诗:“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岈生竹石,森然御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该图
A.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情趣
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D.体现豪放飘逸的境界
20.
***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
郭沫若《反正前后》一文中指出,(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这最有可能说明
A.中国落后的最大阻碍是专制统治
B.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紧迫性
C.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落后
D.当时青年对中国认识不足
22.
有学者指出,《天演论》一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报》的撰稿人胡汉民评价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报刊舆论推动了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C.进化论促进民生主义的普及
D.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23.
有学者认为,一批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有机会接触现代文化的中国人——魏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通过各种途径大声疾呼,传播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他们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
A.新文化运动肇始于鸦片战争后
B.中国向西方学习从思想层面开始
C.魏源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一人
D.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意义并不大
24.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D.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25.
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26.
***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时期***
A.探索了新型革命道路
B.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
C.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7.
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丛书”、“走向来来丛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理论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28.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开展了“教育大革命”
29.
法国作家左拉认为:“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应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与这一观点相符的绘画风格是
A.根据个人观察表现光与色的变化
B.调动一切手段再现重大社会题材
C.真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D.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人的情感
30.
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31.用一个2倍放大镜照一个△ABC,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