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和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项建筑横贯大陆的铁路方案。为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联邦政府实行了补贴制度。据统计,从1850—1871年,作为奖励措施,政府先后把1.75亿英亩的农田、牧场、森林及矿地赠给铁路大王们。另外,还给予铁路公司特殊的银行信贷便利,允许享有长期或短期的免税特权。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全境铺设了四条铁路干线。1865年,美国有铁路35000哩,到1900年增加到25.9万哩,约占全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
——摘编自徐鹰《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苏俄把铁路全国全部收归国有,并建立了统一领导交通运输的交通部。国内战争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拨款恢复、改造旧线,同时兴建新线,到1928年苏联境内的铁路总长度达到76887公里,同时在1920年通过的国家电气化计划指导下,开始了主要铁路干线的电气化建设。在前三个五年计划中,都把铁路建设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到1945年,全苏铁路通车里程已增加到112900公里,比十月革命胜利初增加了60%。
——摘编自纳波尔科《苏联铁路运输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美国铁路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铁路修建模式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路修筑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材料一 1862年和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项建筑横贯大陆的铁路方案。为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联邦政府实行了补贴制度。据统计,从1850—1871年,作为奖励措施,政府先后把1.75亿英亩的农田、牧场、森林及矿地赠给铁路大王们。另外,还给予铁路公司特殊的银行信贷便利,允许享有长期或短期的免税特权。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全境铺设了四条铁路干线。1865年,美国有铁路35000哩,到1900年增加到25.9万哩,约占全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
——摘编自徐鹰《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苏俄把铁路全国全部收归国有,并建立了统一领导交通运输的交通部。国内战争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拨款恢复、改造旧线,同时兴建新线,到1928年苏联境内的铁路总长度达到76887公里,同时在1920年通过的国家电气化计划指导下,开始了主要铁路干线的电气化建设。在前三个五年计划中,都把铁路建设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到1945年,全苏铁路通车里程已增加到112900公里,比十月革命胜利初增加了60%。
——摘编自纳波尔科《苏联铁路运输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美国铁路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铁路修建模式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路修筑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思想家们针对工业革命的思想交锋。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Ⅱ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要明确,所用史实要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思想家们针对工业革命的思想交锋。
英国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 |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 |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雇佣劳动者成为直接牺牲者;工人有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 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Ⅱ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要明确,所用史实要准确,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立法之权”。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当你一梦初醒,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整理自伏尔泰《巴比伦公主》《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二 卢梭认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因而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而且,公意只能由人民直接表达,决不能被代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国家就此而可能毁灭。所以,“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而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指出卢梭与伏尔泰对英国政治的不同态度,并概括其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两人对英国政治不同态度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立法之权”。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当你一梦初醒,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整理自伏尔泰《巴比伦公主》《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二 卢梭认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因而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而且,公意只能由人民直接表达,决不能被代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国家就此而可能毁灭。所以,“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而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指出卢梭与伏尔泰对英国政治的不同态度,并概括其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两人对英国政治不同态度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15题)
4.
1962年9月,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题为《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核心思想扩大企业权限,关心最大经济效果,基本手段是加强经济刺激,史称“别尔曼建议”。该建议
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
B.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
C.强调了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的地位 |
D.成功指导了后来苏联的经济改革 |
5.
据统计,在1850到1857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份公司59家,占工业资本总额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10家,占投资总额的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
B.农、轻、重比例的失调 |
C.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
D.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
6.
据统计,1870—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A.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
B.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
C.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
D.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
7.
有学者指出,在某一个阶段上,最能体现这个阶段特点的国家就是这个阶段所谓的大国。由此判断,促使英国成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是
A.重商主义 |
B.凯恩斯主义 |
C.自由主义 |
D.新自由主义 |
8.
1765年后的80年间,英国涌现了大量的机器发明,比如1765年的珍妮纺纱机,1768年的水利纺纱机,1782年的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的水利织布机,1814年的蒸汽机车,等等。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A.传统手工业趋于消亡 |
B.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
C.技术革新已形成体系 |
D.重工业发展尚未起步 |
9.
1786年,英国国王封水力纺纱机发明者阿克莱特为爵士,并邀请他担任德比郡的郡长;1812年,国王又奖励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5000英镑的奖金。这表明
A.英国政府重视技术创新 |
B.科技发明者的社会地位崇高 |
C.地方行政官由国王选派 |
D.物质奖励刺激了技术的发明 |
10.
《马可·波罗游记》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
11.
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贩运东方的奢侈品;在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
12.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英国在16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到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据此推论,当时西欧:
A.阶级关系出现变动 |
B.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
C.农业经济趋向衰退 |
D.封建贵族丧失权力 |
13.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家自以为是,却一无所知,而“匠人诚然对自己的专业十分精通,但他们与政治家们一样自以为知道那些其实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这表明苏格拉底
A.重视理性思想 |
B.追求道德自觉 |
C.肯定自然科学 |
D.否定直接民主 |
14.
英国学者罗素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否认教会的威信比承认科学的威信开始得要早”,而且反对教会“在人们的心念里和古代文明分不开,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据此推断,文艺复兴
A.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B.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C.以科学作为反教会的武器 |
D.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
15.
下表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的言论。根据这些言论,可确定的结论是
伏尔泰 | 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踟蹰流浪时,中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是这个家庭的父亲,40多名公卿大夫则被视为兄长。 |
孟德斯鸠 | 在中国,立法者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
魁奈 | (中国)君主被看做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大家长,正如人民应当孝顺地服从于他们的君王一样,君王反转来也应当像父亲那样热爱他的人民。 |
A.伦理治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
B.中国具有伦理治国的特征 |
C.法治取代伦理是历史进步 |
D.中国的政治体制优于西方 |
17.
据史料记载,1348年,一场致命的瘟疫使占欧洲人口三分之一的人死去,并引起了人们对上帝及其人生问题的反思。这一“反思”导致
A.近代医学体系逐渐建立 |
B.封建王权被彻底推翻 |
C.信仰上帝被人们所抛弃 |
D.人对自身幸福的重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