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009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与黄宗義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比较(虚实线代表政治力量的弱强)

——宣朝庆、陈旭华《双轨政治与治世理想》
材料二卢校在《社会契约论》里提道:“治理国家和社会,如果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通过立契约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契约之下的法治体现公共意志和汇聚集体智慧的法律为依托……让人们生活在依靠自己的意志而制定的法律之下,自然远远胜过将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他人来掌控,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掌权者明天的心情会如何”。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善群体的政治生活、确保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理当选择并坚持法治,重视并且合理引导民意,积极构建利益制衡点,尊重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鼓励监督,反对专制,弘扬正义,实现良法善治。
——摘自陈清《卢梭的法治思想及其法治治理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社会治理结构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与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构想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驱夷之论,既为天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彼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尝胆求之。如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而中国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利害是非,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人积粟,遂禁弟子不复力田。……天下大势,既已日趋混同,中国民生,既已日形狭隘,而此日之人心世道,真成否极之秋,则穷变通久之图,天已谆谆然命之矣。继自今中法之必变,变之而必强,昭昭更无疑义,此可知者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相同点。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8题)

4.
“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是国内有识之土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它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四大
5.
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到:“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对材料中卢梭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B.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C.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D.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6.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A.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7.
1431年,瓦拉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唯有自然才能至”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他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土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据此,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文艺复兴张扬了个人的理性
B.文艺复兴彻底否定了禁欲主义思想
C.材料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D.加尔文政教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瓦拉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否定人的欲望
B.重视道德建设
C.关注智慧发展
D.注重理性思考
9.
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国美术学院教投毛建波曾评该图成功地选取了货郎来到村头的一瞬间,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尤其将儿重心理画得活灵活现,令人叹绝。”该绘画
A.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B.描写热闹的城市生活
C.注重作者心境的抒发
D.体现“以形写神”理论
10.
“会若长泼刺动海岛,欲若长蛇戍律透深草,回环摩绕相狗连,千变万化在服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棉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衡山阵云以为画。”上述材料描述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11.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器装置,这一架机器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可知
A.近代自然科学成就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B.理性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牛顿经典力学支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D.牛顿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12.
鸦片战争后,梁廷枏先后作《海国四说》《瀛寰志略》,于”英吉利国”的“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材料反映了
A.作者对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不满
B.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次
C.作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有初步涉及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13.
《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曾规动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916年和1917年,陈独秀在答读者信中重申“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进而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
A.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B.反映《新青年》宗旨发生转变
C.认为传统文化是救国之道
D.表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妥协
14.
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D.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15.
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相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发表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论》
16.
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到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对列宁和苏俄政府表示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A.中苏两国已结成联盟
B.孙中山“以俄为师”,走苏俄道路
C.孙中山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D.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7.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一一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社电反映了
A.苏联对中国科技的大力支持
B.冷战时期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C.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18.
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下列关于该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
B.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
C.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主义追求
D.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
19.
“眼前的流水、光影占有了我,超乎我所能,但我仍想用画笔表达出我所感受到的。我画完、毁掉、再画……我希望这么地努力,终能有些许呈现。”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A.
B.
C.
D.
20.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21.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