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摘自王永星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进化论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他在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分析进化论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革命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结合国情开辟了什么样的道路?他的思想何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革命实践中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马列主义的革命原理,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革命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1)孙中山将材料一中的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指导了什么实践活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结合国情开辟了什么样的道路?他的思想何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单选题- (共27题)
4.
古代有一大儒曾言:“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智者之蔽在于意见,高下汙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不得其正一也。……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该大儒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
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
6.
马丁·路德宣布宗教改革后,罗马教皇与他进行谈判。马丁·路德愿意双方退让,和平解决,不再对罗马教堂的事情进行争执,双方保留各自观点。这说明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B.宗教改革运动的阻力较大 |
C.路德放弃了改革的宗旨 |
D.响应宗教改革的阶层单一 |
8.
“他强调了人在字宙万物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一种朴素的人本主义倾向,而这种人本主义倾向无疑具有冲破旧的传统束缚,解放思想的作用。”他的学生普罗狄克斯对神的批判,希底阿斯强调人天生平等,这些都受了他的影响。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普罗泰戈拉 |
B.苏格拉底 |
C.马丁·路德 |
D.伏尔泰 |
9.
宗教改革后的一百多年,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互相攻伐,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但谁也没有胜过谁。两方终于达成休兵协议,并逐渐形成了
A.宗教包容的观念 |
B.王权高于教权的共识 |
C.天主教与新教两分世界的格局 |
D.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局面 |
10.
十四世纪中期,威尼斯的人们热衷于让孩子就读“俗语学校”。在接受“俗语学校”的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数,一少部分学生则进入“拉丁文法学校”学习。教育的首要目标也不再是为了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出威尼斯的教育
A.突显了人文主义理念 |
B.受学生的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
C.办学模式己经非常成熟 |
D.完全摆脱了宗教束缚 |
11.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12.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注重实用而非理论研究。他对一部科技著作这样评论:“……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丈量土地、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部科技著作是
A.《石氏星表》 |
B.《九章算术》 |
C.《授时历》 |
D.《本草纲目》 |
13.
“京剧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报《申报》上,之所以叫京剧,是出于各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充分体现了它鲜明的地域特征。”以下关于京剧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A.最终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叶 |
B.由北京地方剧种发展而来 |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而成 |
D.基本取材于清朝宫廷生活 |
14.
下列各项联系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抽象的理论概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B.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大庆油田的发现 |
C.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方法——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
D.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的研制 |
15.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期中比较恰当的是
A.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
B.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
C.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
D.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
16.
“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婢女.”材料所述状况获得改变得益于
A.伽利略实验科学的建立 |
B.生物进化论学说的提出 |
C.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 |
D.牛顿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
17.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这里的“新方法”
A.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B.强调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
C.重在依靠推理和假说论证 |
D.证明哥白尼新学说错误 |
18.
从哥白尼到牛顿,从瓦特到爱迪生,从普朗克到爱因斯坦,信仰基督教的欧美科学家为数不少。这说明
A.科学理论离不开上帝指引 |
B.《圣经》蕴含着理性精神 |
C.科学革命引擎人类文明 |
D.科学与宗教都没有国界 |
19.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
B.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
D.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
20.
淮军将领张树声在1884年的遗折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早期改良思想家何启在维新变法时期也指出,体用“非指二物之异者而言,谓其体各为体,用各为用也”。这说明
A.中体西用的弊端逐渐显现 |
B.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
D.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
21.
***曾在很多场合说过:“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于
A.遵义会议 |
B.中共“七大” |
C.中共“八大”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22.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据此可知,此时的***十分重视
A.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
B.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C.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
D.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 |
23.
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这个大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法则,有它的民族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地、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
B.***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
C.***主张国共两党合作需要以民族主义为基础 |
D.***尊崇共产国际,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4.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
B.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C.“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
25.
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
B.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D.美苏等国核垄断的威胁 |
26.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下列深刻揭露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金钱罪恶的文学作品是:
A.拜伦《唐璜》 |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
C.雨果《悲惨世界》 |
D.高尔基《母亲》 |
27.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虚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说明影视艺术
A.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 |
B.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
C.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 |
D.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
28.
西方某艺术流派不去按照美的模式复制对象,而是对生活概括和提炼,把许多典型的事件和品格集中起来,造成典型化的形象,使之更集中、更感人,具有艺术的真实感。下列美术作品中符合这一风格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
B.《石工》 |
C.《星月夜》 |
D.《格尔尼卡》 |
29.
某作家声称:“我所创造的形象,有许多都是从人类心灵活动,或是它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中吸取来的。”他要使“读者们细致的头脑里,记住一些高尚美丽的理想”。下列作品中,与此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B.《格尔尼卡》 |
C.《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D.《老人与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