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花似锦,宋代中国科技星光灿烂。
材料一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从这种经济结构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兼有自耕农所有制)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小地主以及自耕农,对于土地经营与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热忱,社会生产在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农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商品经济也有长足发展,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理学家们直追‘理’本体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格物致知’——‘物物有理’论则号召人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研究中了悟物理。政府对冯继升、唐福、项绾、郭洛、高超等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向国家进献的军械、武器、工艺等给予鼓励和奖赏。同时也继承了唐代的科枝成果。
——冯天玲、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摘要
(1)从司马谈对儒、法的两家的评论中任选—家予以评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花似锦,宋代中国科技星光灿烂。
材料一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从这种经济结构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兼有自耕农所有制)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小地主以及自耕农,对于土地经营与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热忱,社会生产在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农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商品经济也有长足发展,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理学家们直追‘理’本体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格物致知’——‘物物有理’论则号召人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研究中了悟物理。政府对冯继升、唐福、项绾、郭洛、高超等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向国家进献的军械、武器、工艺等给予鼓励和奖赏。同时也继承了唐代的科枝成果。
——冯天玲、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摘要
(1)从司马谈对儒、法的两家的评论中任选—家予以评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为了学习西欧,跻身世界强国,彼得一世派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妆潜入西欧,进行切身体验,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制度上,……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把全国到分为8个总督区,总督由他亲自任命,拥有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在军事上,以西欧国家军队为模式,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陆、海军)。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由政府拨款开设了许多官办的手工工场,并以优惠条件把一部分官办工场转为商营,以鼓励私人办企业,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办工场或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并给于贷款和免税等各种特权。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规定工场主可以买进整村农奴。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矿业、医学、教学等各种专门学校,建剧院、博物馆,办报刊,提倡著书立说和翻译西欧著作;筹办科学院,……改革一些旧的生活习俗和方式(剪胡须、着西装、用西餐等)
——吴家振、毛尔俊《简明世界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
(2)试评价彼得一世及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
为了学习西欧,跻身世界强国,彼得一世派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妆潜入西欧,进行切身体验,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制度上,……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把全国到分为8个总督区,总督由他亲自任命,拥有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在军事上,以西欧国家军队为模式,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陆、海军)。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由政府拨款开设了许多官办的手工工场,并以优惠条件把一部分官办工场转为商营,以鼓励私人办企业,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办工场或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并给于贷款和免税等各种特权。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规定工场主可以买进整村农奴。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矿业、医学、教学等各种专门学校,建剧院、博物馆,办报刊,提倡著书立说和翻译西欧著作;筹办科学院,……改革一些旧的生活习俗和方式(剪胡须、着西装、用西餐等)
——吴家振、毛尔俊《简明世界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
(2)试评价彼得一世及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荷兰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英国继之而起,斯宾诺莎和洛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材料一“他(斯宾诺莎)认为人们原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出于人的‘自我保存’的本性,人们在理性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契约达成一致,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社会,由社会管理一切事务,通过法律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是国家。‘我相信,在所有政体制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的、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人民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
材料二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是自由平等的,但这些权利的享有很不稳定,很多人并不遵守公道和正义原則,为了弥补缺陷,人们就通过建立契约而组成政府。自由总是与某种约束联系在一起的,即自由与法律密不可分。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暴政,提出了分权学说。
——以上内容摘编自《西方思想宝库》和岳麓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斯宾诺莎和洛克思想的相同点。与斯宾诺莎相比,洛克有何新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早期启蒙思想。
荷兰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英国继之而起,斯宾诺莎和洛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材料一“他(斯宾诺莎)认为人们原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出于人的‘自我保存’的本性,人们在理性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契约达成一致,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社会,由社会管理一切事务,通过法律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是国家。‘我相信,在所有政体制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的、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人民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
材料二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是自由平等的,但这些权利的享有很不稳定,很多人并不遵守公道和正义原則,为了弥补缺陷,人们就通过建立契约而组成政府。自由总是与某种约束联系在一起的,即自由与法律密不可分。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暴政,提出了分权学说。
——以上内容摘编自《西方思想宝库》和岳麓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斯宾诺莎和洛克思想的相同点。与斯宾诺莎相比,洛克有何新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早期启蒙思想。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此项压力已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摄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逸编》(四)
(1)依据材料概括三大国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2)评价《开罗宣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敌人,此项压力已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摄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摘编自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逸编》(四)
(1)依据材料概括三大国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2)评价《开罗宣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单选题- (共25题)
5.
20世纪以来,以全人类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世界通史不断问世,如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帕尔默、科尔顿的《世界近代现代史》等,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全球化趋势 |
B.西欧中心论受到怀疑和批判 |
C.第三次科技革命 |
D.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
6.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7.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认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缺陷,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前者的缺陷在于
A.忽视了人的道德 |
B.否认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
C.忽视了人的知识 |
D.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
8.
普罗泰格拉认为:“各人的感觉对他自己而言都是真理”、“事物就是各人所感知的那样”,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人认识共同反映了欧洲传统文化的某个特征,即
A.个人主义 |
B.理性主义 |
C.自由主义 |
D.相对主义 |
9.
马丁·路德说:“每一个基督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救或全部免罪。每个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这一新教义
A.改变了灵魂的救赎方式 |
B.结束了罗马教廷在西欧的统治 |
C.导致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
D.改变了宗教活动的程序和仪式 |
10.
《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马丁•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廷的信号。”这一信号
A.拉开文艺复兴的序幕 |
B.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
C.拉开德国统一的序幕 |
D.德国实现了教随国定 |
11.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部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构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 |
B.资产阶级兴起 |
C.思想解放运动 |
D.资产阶级革命 |
12.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B.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
D.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13.
18世纪,“这些仁慈的专制君主中最著名的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特琳娜大帝和哈布斯堡帝国的约瑟夫二世——提出富有代表性的口号,如‘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这些言论
A.是欧洲式封建制度的必然产物 |
B.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 |
C.是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D.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 |
14.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能抵御外来侵略并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那只有一条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給某一个人或一个依赖多数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数人组成的集体……”霍布斯在国家学说上主张
A.君权神授 |
B.暴力夺权 |
C.社会契约 |
D.和平夺权 |
15.
“这些哲人受被牛頓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引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分别是指
A.启蒙思想家、理性 |
B.社会主义者、唯物论 |
C.人文主义者、人性 |
D.智者学派、人的感觉 |
16.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生活彻底改变了”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 |
B.英国工业革命 |
C.启蒙运动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7.
宋代文化,思想上趋于知性反省,词作婉约幽隽,诗作思虑深沉,建筑朴素典雅,瓷器、书法、绘画略脱繁丽丰腴,尚朴澹、重意态。这种内敛、精致、淡雅特色的主要成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
B.深沉的忧患意识 |
C.审美价值的变化 |
D.理学思想的影响 |
18.
《中华文化史》指出:魏晋玄学对于“有无”“本末”等哲学命題的思辨探讨,对当时文化的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比如在数学领域,刘徽以“析理”著《九章算术注》,不仅全面证明了《九章算术》正确的命题和解法,还成功地建立起一个以“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多种面积、体积公式的几何理论体系,他的一些数学思想为探求圆周率和球体面积计算提供了正确路径。这反映了此一时期科技呈现出
A.实用性特征 |
B.非实用性特征 |
C.经验型特征 |
D.中西融合特征 |
19.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合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文明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严实的外层包裹:“北方—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沙漠、盐原、雪山橫亘,西南—高原壁立,东部和东南—太平洋一望无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进一步认为与中华文明外部闭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埃及、两河流域没有阻碍异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古印度西北部、古希腊、古罗马北部低矮的山口为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入侵提供了方便,以至于导致文明的中断。这两则材料最合适解释
A.中华文明的保守性 |
B.西方文明的开放性 |
C.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
D.中东文明的短暂性 |
20.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
21.
它“使人们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領域,由宏现领城延伸到宇宙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它”指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B.普朗克的量子论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牛顿的经典力学 |
23.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论政府》;政府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材料表明
A.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启蒙运动的条件之一 |
B.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唯一条件 |
C.自然科学发展彻底消除了神学的影响 |
D.洛克由自然科学家转变为启蒙思想家 |
24.
下表是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的近代翻译外国著作情况,此表说明20世纪初中国向西方学习
A.领域更广泛,开始涉足社会科学
B.目标更明确,视角瞄向制度层面
C.效果更显著,掀起变法运动实践
D.方法更科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
年代 | 总译著 | 应用 科学 | 自然 科学 | 历史 地理 | 社会 科学 | 宗教哲学 文学艺术 | 英美 | 日本 |
1850-1899 | 567种 | 40% | 30% | 10% | 8% | 3.5% | 85% | 15% |
1902-1904 | 573种 | 10.5% | 21% | 24% | 25.5% | 11.3% | 16.8% | 62.2% |
B.目标更明确,视角瞄向制度层面
C.效果更显著,掀起变法运动实践
D.方法更科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
25.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
26.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中说道:“改制之义立,則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一一南海(康有为)以其所怀抱,思以易天下,而知国人之思想束缚既久,不可以猝易,則以其所尊信之人为鵠,就其所能解者而导之,此南海说经之微意也。”由此可见,康有为政治思想突出特点是
A.将孔子作为变法改革的先师 |
B.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批判继承 |
C.随意修改儒家经典牵强附会 |
D.将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制度相结合 |
27.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话语的作用 |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C.有意抬高***的政治地位 |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
28.
法国文学家爱弥尔・法盖说:“……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 |
B.古典主义 |
C.现代主义 |
D.现实主义 |
29.
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其中提出“史才三长论”和“书法直笔论”,前者指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史才、史学、史识,后者指修史在善恶必书,清代史学家将此概括为史德。史才是史料收集、整理和著述的能力,史学即广博的历史知识,史识即历史观。在中国和苏联,“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一些史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随意取舍历史史实,甚至虚构历史,有违史家必备的
A.史才 |
B.史学 |
C.史识 |
D.史德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