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周末文综测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93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
材料 两种现代化模式启动背景的比较
项目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
东亚——外源性现代化
1.前现代传统结构的状况
多元型等级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
一元型专制结构,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旧制度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2.外部环境
面对相对稳定的分散的农业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都不大
面对激烈竞争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愈来愈大
3.人口背景
人口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5%——15%
人口高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前,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0%——30%
4.文化背景
同质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自我革新与扩散
外来异质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
5.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6.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7.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8.现代化的中心角色
新兴的市民、商人、企业家、制造商等分散的社会群体扮演中心角色
现代民族国家、改革政党等有组织的社会主导力量
9.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治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尔逊利用了广大人民群众厌恶战争求和平的心理,大谈其“自由和平之幸福”,“国无大小一律平等之权力”,“民族自决”等等,颇能起一些迷惑作用。但是,巴黎和会根本没有重视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对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属地使用了“委任统治”的原则进行了处置。委任统治的原则是威尔逊明确提出的,委任统治制度被写进了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随着《凡尔赛和约》于1920年1月10日生效……至于指定受委任统治国家的方法以及委任统治区域的分配在国际联盟盟约中都没有规定。这两点对于在战争中事实上已经占领了前敌国属地的英、法、日、比等国是十分重要的……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托者盗窃和抢劫的权利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大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后委任统治制度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民族自决的角度对一战后列强所确立的委任统治制度进行评价
3.
   材料一 先秦儒家大师的民生情怀,为儒学的未来发展定下了亲民内涵。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用天意来限制帝王的权力,警告帝王要关心民生。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强调吏的职责是为民办事,为民服务。到了宋代,改革家李觏提出了“安民养民”思想,认为“生民之道食为大”。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主张“富民养民”,强调富国要以富民为内容,认为人民的富裕乃是改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因为百姓富足,不恩犯乱,然后才能风教可施,才可幸致太平。同时认为横征暴敛是妨害富民的一个根本原因,

——付蓓、覃雪梅《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创设“民政部”,揭开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历史序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设立警务、民治、土木等六个局,民治局管理地方官吏、选举、公益事业、慈善团体、抚恤等具体事务。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首个发展高峰期,社会福利行政、社会福利立法、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服务和福利教育研究等领域均作出开创性贡献。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材料三 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的体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性、工作单位、民政部门、福利制度建设是五个关键词凸显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的时代特征。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福利,追求平等与自由…改革开放后突出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主义、个人与家庭责任、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六个关键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时代特征。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福利制度奠基和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单选题(共7题)

4.
1934年,有人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前,农民不知***。”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日长
B.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提升
C.苏维埃政权有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中共开始重视农民阶级的作用
5.
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的横幅,举行示威。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这一抗议活动
A.促使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B.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镇压
C.说明和平取得政权失去可能
D.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6.
陆军总部发布命令:“政府机关暨国营事业,以及一切税款之收支,自我政府所派人员接收后,即应完全使用法币,不得再用伪钞,京沪区各银行,自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起,凡一切往来交易,应一律使用法币。”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是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强化对金融领域的控制D.便于融入国际贸易
7.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8.
如图是关于古希脂科学成就的漫画。该漫画
A.再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
B.描绘了地心引力的发现过程
C.说明了智者学派的科学贡献
D.彰显了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
9.
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
A.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
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
10.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中国科技不再受计划经济的干预
C.中国国力显著提高
D.中国科技获得了苏联的技术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