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测试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3979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2

1.连线题(共1题)

1.
(题文)根据以下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将代表特色民居的序号与其对应的地区用直线连接起来。

2.选择题(共20题)

2.
聚落建筑的外貌、材料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明显影响,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
B.渔村
C.牧村
D.林场
【小题2】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是(  )
A.用力刻写“某某某到此一游”
B.在风景区提倡游客自捡垃圾
C.在传统民居区修建高大建筑物
D.在名人故居设置饮食、烧烤摊
3.
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的地区是()
A.贝都因人B.孟加拉人
C.亚库特人D.达雅克人
4.
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
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5.

   下图的两张图代表两种聚落景观,读下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这两种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聚落为乡村B.乙聚落为城市
C.甲聚落高楼林立,道路纵横D.乙聚落相对集中,规模较大
【小题2】乙聚落分布在欧洲西部,当地居民信仰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A.伊斯兰教B.基督教C.佛教D.道教
6.
下列叙述不能反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是(    )
A.乡村聚落建筑比城市聚落的建筑要稀疏、低矮,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
B.乡村聚落的绿地面积比城市聚落的绿地面积要大
C.乡村聚落外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D.乡村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7.
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样重建
C.应大力保护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干预,任其发展
8.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

9.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

10.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

11.
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
A.自然资源丰富
B.地形崎岖
C.气候温和湿润
D.交通便利
12.
下列民居与所在地区搭配不正确的是:
A.北京的四合院B.东南亚的高架屋
C.北极因纽特人的窑洞D.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13.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为金属单质,E为非金属单质,如图所示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4.
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传统聚落只能保护,不能利用
B.对传统聚落只要利用,不需保护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任意破坏
D.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
15.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颜色不变化的是(   )
16.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颜色不变化的是(   )
17.
如图中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东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四川盆地
18.
平原地区聚落多呈()
A.条带状分布B.点状分布C.星状分布D.组团状分布
19.
如图“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所示的建筑应该位于
A.巴拿马运河附近B.拉丁美洲地区C.北美洲北部D.南美洲南部
20.Little duck is watching the sun         .
21.
西亚的许多民居都是平顶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B.降水较少C.人们的风俗D.风力较大

3.填空题(共3题)

22.
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聚落.
23.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基本类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________ 平原.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________ 并不都随着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
24.

   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沿河流或公路可伸展成________状   
(2)三个聚落中,比较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解答题(共2题)

25.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为________聚落,乙图所示为________聚落。
(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影响A、B、C三地聚落选址的共同因素是________。
(3)A、B、C三地聚落的形态多为________(团块或条带)状。
(4)图中A处附近河流是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26.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村落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根据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所示的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高原,该高原区为世界上________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此现象形成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
(2)B图所示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南方、北方)地区,这种民居反映当地的主要气候特点是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连线题:(1道)

    选择题:(20道)

    填空题:(3道)

    解答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