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材料: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观念。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m2。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
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孟德斯坞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孟德斯坞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
(2)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学说。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三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1961年就在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承诺他的国家将对全世界的“民族解放战争”提供支援。肯尼迪决心证明美国不是“纸老虎”。越南也向美国的新一届民主党政府提供了参与(越南)“国家建设”的机会。肯尼迪总统的顾问相信,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欠发达”问题为共产党动员革命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应通过促成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来抵消共产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换句话说,类似南越这样的贫穷国家经济越像美国那样发达,他们的人民越幸福,就越能保证他们成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美军第五特种部队大队于1961年被派往南越协同“绿色贝雷帽”部队的行动。……8月,美国军事顾问受命伴随南越营规模甚至连规模的分队遂行野战任务。不久以后,美军飞行员开始展开轰炸行动以支援南越军队的作战。
——摘编自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材料二越战结束十六年后,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痛苦地回忆说,美国人打败了,主要是因为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为此他深感内疚,甚至在电视上当众留下了忏悔的眼泪。——摘编自百度百科•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肯尼迪总统上台后在越南问题上的决策及其依据。(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麦克纳马拉对美国在越南战败原因的看法。
材料 张之洞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便是出任湖北学政,在此后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 | 张之洞教育改革的举措 |
1884-1887年 | 任两广总督,创设广雅书局,后又相继创建广雅书院和北江书院;在广州原博学馆的基础上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 |
1889-1895年 | 任湖广总督,先后设立湖北方言商务学堂和湖北算术学堂;在武昌添建两湖书院并开办湖北自强学堂。 |
1896-1898年 | 上呈《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提出“选派已通西文之学生出洋肄业……”,办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美国农学教习,购买美国新式农具和谷果优良品种;提出科举考试内容应讲求“实学实政”。 |
1901-1906年 | 将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又相继设立师范传习所和支郡师范学堂等,开启了旧中国教师在职培训先河;创办湖北铁路学堂,以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武昌城内外设初等小学堂60所,在城内设高等小学堂5所,并创办湖北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请求清廷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后与袁世凯等官员联名奏请清政府立停科举,提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1905年8月,清政府颁布诏书,明令废除科举制。 |
——摘编自翟慕华《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张之洞投身新式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
2.单选题- (共31题)
A.为处死国王提供了理论依据 | B.深刻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
C.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D.反抗国王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
A.工业革命引发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
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
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 |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A.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 |
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响 |
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
D.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A.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
C.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
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接 |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
A.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
D.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
A.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 | B.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
C.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 | D.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
C.为封建统治服务 |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 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 期至 清初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据材料可知( )
A.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
C.“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B.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 |
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 D.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
A.![]() |
B.![]() |
C.![]() |
D.![]() |
A.深受宗教的困扰 |
B.仍受宗教思想影响 |
C.对圣经不以为然 |
D.对科学持怀疑态度 |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理论 |
B.借鉴法国科学家拉马克的学说 |
C.打破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
D.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
A.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
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
C.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
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
D.设议会、开国会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
A.魏源——《海国图志》 |
B.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 |
C.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D.鲁迅——《狂人日记》 |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
A.历史伟人的特殊经历 |
B.基于国情的科学分析 |
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
D.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新民主主义论》 |
C.《<共产党人>发刊词》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




A.《梅杜萨之筏》 |
B.《拾穗者》 |
C.《日出·印象》 |
D.《亚维农少女》 |
A.鲁迅《狂人日记》 |
B.罗贯中《三国演义》 |
C.海明威《老人与海》 |
D.雪莱《西风颂》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