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49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年,《孔子改制考》首次出版于1898年。康有为指出:“以《诗》、《书》、《礼》、《乐》、《易》为先王周公旧典,《春秋》为赴告策书,乃刘歆创伪古文后之说也。歆欲夺孔学之圣而改其圣法,故以周公易孔子也,汉以前无是说也。汉以前咸知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孔子为神明圣王。”
——王钧林《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
材料二 朱一新大概是康门弟子之外最早阅读《新学伪经考》者。他对康有为使用《史记》时,于“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的作法提出批评。章太炎也曾作《新学伪经考》驳议数条,但并未公开。皮锡瑞认为“以此说经,圣人之书无完肤矣,以臆说为微言,以穿凿为大义,此真经学之蟊贼!”翁同觫阅读了《新学伪经考》说:“真说经家一野狐禅也,惊诧不已。”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陈千秋“亦时时病其师之武断”。叶德辉攻击说:“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德自命,欲删订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实则夷也。”
——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
材料三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体’与‘用’的关系……学术不能够推动政治,学术就无‘用’,政治不能够培养学术,政治就无‘体’……政治是学术的由知而行,由理想而事实,由小规模而大规模,由少数人的探讨研究到大多数人的身体力行。政治没有学术作体,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学术没有政治作用,就是少数人支离空疏的玩物。”
——贺麟《学术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显著特点。简析《两考》写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两考》问世后遭到哪些阶层的批评与反对?简述各自的理由?
(3)结合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史实,阐述你对材料三所述观点的理解。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函一1907年。近仁老叔大人尊前:半年之中通问殊少,吾叔或能谅我懒也。日前,乃以儿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示,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遵命。……老叔欲得何家诗集者,请以书名见示,当为老叔得之也。此颂道安!侄骍顿首函二1914年。近仁老叔足下:得六月十三日手书,喜极。此函之前,曾有一书,收到后已奉答,想曾达览矣。……近读何书?亦乞见示。匆匆奉白,即祝珍摄!并请菊坪夫人秋安!适顿首函三1917年。胡近仁君:匆匆一别,已隔百余里。……此法无论如何,终有益无损耳。匆匆不及见湘帆一别,见时乞代致意为荷。菊夫人处亦望致意。适函四1920年。老近:谢谢你的信。我的病好些了。……可惜我病中不能细谈诗。我的女儿名素菲,身体还好。你们修县志,修的怎么样了?适
——摘编自《胡适书信集》
(注:以上信函为胡适与胡近仁小叔来往信函。1910—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单选题(共18题)

4.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A.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
B.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C.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5.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该材料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C.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
D.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
6.
在柏拉图的共和国中,正义原则要求统治者的统治应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每个人不可能模仿许多事情,只能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司其职,不能任意更换。这反映出柏拉图
A.认为国家最佳政体为共和制
B.痛斥现实政治中非正义行为
C.政治理想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D.代表古希腊全体人摇旗呐喊
7.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A.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8.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这样描述:公权力需要自己的机构,在一般意志的指导下统一地付诸行动,在国家和主权之间架起通讯的桥梁,就像灵魂和肉体结合成为个人那样,把国家和主权者结合成一个集体的法人。卢梭在此强调
A.社会契约的重要性
B.民主权力的重要性
C.政府存在的重要性
D.人民政权的重要性
9.
“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材料主要说明新教
A.体现了“因信称义”的主张
B.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D.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10.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即使是局部病症,也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中国的文艺作品强调“气象”、“神韵”、“格调”,文学家、艺术家在创作时注重“雄浑”和“自然”。这体现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凸显人性尊严
B.强调主观能动
C.注重整体思维
D.追求灵动创新
11.
就我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A.长于逻辑推理
B.重视实用性
C.探求物理规律
D.领先于世界
12.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B.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C.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D.反映了戏曲艺术的批判性
13.
《全球通史》中写到:“这些哲人……相信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影响他们的主要应该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伽利略的实证主义
D.达尔文的进化论
14.
“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的强度。”该观点出自于
A.万有引力定律
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
D.光电效应理论
15.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16.
1919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立宪政治与政党》一文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
B.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C.主张全盘学习西方文化
D.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17.
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党和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B.共产国际阻碍中国革命
C.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存在偏差
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18.
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A.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19.
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20.
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其中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第二次
民国初期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
创业立业
 
A.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科教兴国
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21.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
A.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B.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C.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D.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