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9月初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38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3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

材料三 克林顿认为……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登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试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欧洲年”倡议流产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2.
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

材料三 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3.
倡导女性解放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从“保国、保种、保教”出发,注意到了国家积弱同妇女的关系,他们认为妇女缠足,便不能生育健壮的后代。羸弱流传,何以为兵乎?梁启超认为,国家积弱,是由于“分利”的人太多,妇女由于没有学识,以致没有职业,都成了分利的人。因此要使国家强盛,就必须兴办女学。

——李桂梅《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材料二  1907年,全国有女子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该时期还有百余人的留日女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力量……怀着寻求救国救民和解放妇女愿望的青年妇女到了日本,受到明治遗风的刺激,迫切要求把这种新风移植到灾难沉重的祖国。于是回国后,办报刊,组团体,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探求妇女解放与革命救国的道路,成为提倡女权、推动妇女解放的新兴力量。

——陈文联《从依附走向自主: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中产阶级妇人的利害,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利害;中产阶级妇人的权力伸张,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解放。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的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1919年2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中国女性解放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以“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4.
邓小平的思想引领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1962年7月邓小平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时讲话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曾十次谈市场经济问题。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1—2月,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摘编自李洪峰《战略家邓小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认为生产关系调整的立足点及背景。
(2)材料二中,邓小平的思想有什么变化?这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5.
“明治宪法”体现了日本近代化的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统之天皇统治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
第三十一条本章所列条规,在战时由国家事变之际,并不妨碍天皇大权之施行。
第三十三条帝国议会以日本贵族院、日本众议院两院组成之。
第五十五条国务大臣辅拥天皇而负其责任。
(第二款)凡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之敕诏,须有国务大臣之副署。
第五十七条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法官非依刑法之宣告或受惩戒处分者外,不得免职。

——《大日本帝国宪法》(节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明治宪法”的主要规定,及其确立的政治体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宪法”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6题)

6.
帕尔默指出“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会产生纠纷,此时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因此,罗马法形成一个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法则。”这表明,罗马法
A.颠覆原有的习惯法
B.强调法官的权威
C.力图缓和阶级矛盾
D.彰显正义和理性
7.
“这(光荣革命)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却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该观点意在说明光荣革命后
A.国王依然是政府首脑
B.议员选举有严格限制
C.新贵族操控行政机构
D.议会的地位受到挑战
8.
某年鄂东银行发行的贰串文券,正面印着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据此推测,该文券发行于
A.1927~1936年
B.1924~192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9.
辛亥元老李书城回忆:“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
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
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
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
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
10.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召开七国限制性会议继续讨论朝鲜问题”。同时,他巧妙地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也提了出来,以守为攻,争取会议主动权。此次会议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B.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C.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D.推进了中国特色外交的发展
11.
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
B.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C.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
D.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
12.
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专业化生产不断发展
B.城镇经济的发展繁荣
C.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D.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13.
下表是《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出自于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状况行业
企业数
创业资本总数
企业平均资本
企业的地区分布
缫丝
97
3723990
38392
上海8、广东88、烟台1
面粉
3
40000
13333
上海、天津、北京各1
火柴
11
415200
37745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造纸
2
237500
118750
上海、广东各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经济部门逐渐齐全
B.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
C.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D.缫丝和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
14.
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
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
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
1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诗歌创作的热潮,其中一首《炼铁颂》中说:“小小土炉昂起头,就像火龙朝天吼,群龙吐气气如虹,铁水沸腾向东流。”该诗反映了
A.全行业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C.人民建设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巨大成就
16.
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
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17.
1933年,罗斯福总统宣称:“金钱贩子们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了。”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
A.颁布实施“财产税法”
B.坚持推行金本位制度
C.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
D.着手发放紧急救济金
18.
中世纪某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并在作品中表达它们,新人的形象在他的壁画中站立起来,而艺术中禁欲主义的浓眉大眼和蜡黄消瘦的面庞、夸大了比例不准确的人物形体,在他的作品中被革了命”。据此推断,该画家生活在
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9.
“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蒸雾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下列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
B.
C.
D.
20.
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
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21.
某一流派的艺术家们向往美好的、完善的人,向往人和世界的和谐、全人类的平等、自由、博爱和幸福。他们认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中,理想始终是主宰者和胜利者。以下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