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3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15分)据图解答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世界政治的发展而言图一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2分)
(2)图三带来了什么结果?有何意义?(6分)
(3)图一、图二与图三有什么关系?简要阐述。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7分)
2.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成为民进党竞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候选人之后,在“九二共识”以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问题上时常搪塞过关,缺乏明确统一而完整的政策立场。蔡英文“太极”给蔡英文选战带来压力。《联合报》、《苹果日报》等一些媒体所开展的民调显示马英九和蔡英文先前一直胶着的支持度现在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马英九开始领先蔡英文近10个百分点。这凸显出在选举迫在眉睫,民调堪忧的情况下,蔡英文在这道难题面前不能再交白卷,也无法再申请缓考。在重重压力之下,为争取中间选民蔡英文提出所谓的“台湾共识”论。表达未来一旦执政后处理两岸关系所持的立场。
材料二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指责蔡英文抛出的台湾共识内容非常空,不知道那是什麼东西,只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
马英九认为蔡英文“台湾共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内容是什么”,就像卖预售屋,要卖理想的屋子,却不知道房子是什么样子,“要不要买,就请你仔细想想”。马英九认为他所主张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就是“台湾共识”。
材料三面对各种声音的质疑“台湾共识”究竟是什么?蔡英文下定义:“‘台湾共识’是经民主程序所形成的共识。”蔡英文宣称“维持现状与民主机制” 就是台湾内部最大的共识。蔡英文甚至宣称“台湾共识”不排除任何可能、任何选项。她又说:“包括‘终极统一’、‘一中各表’都可以纳入‘台湾共识’来讨论。”但不管她如何阐释都了无具体内容,而予人云山雾罩、幻化莫测之感。以至于有人说:“媒体希望蔡公布“台湾共识”的内容,恐怕是太抬举蔡了。”
(1)依据材料一内容指出蔡英文“台湾共识”出台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指责蔡英文“台湾共识”内容虚无空洞。分析其虚无空洞的原因。2012台湾大选被誉为“九二共识”PK“台湾共识”,两者的根本分歧在哪?本质是什么?(10分)
(3)材料二所说“九二共识”是指什么?“一中各表”是什么意思?达成九二共识的两会的全称是什么?(6分)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国
前473年越灭吴
蔡国
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莒国
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巴国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越国
前306楚国灭越
宋国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
薛国
约前278齐、魏共灭薛
鲁国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
陈登元{国朝旧闻}记:战国时期共发生战争 191次,如果加入内乱,几乎年年战争
 
材料二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材料三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三请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8分)
(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7分)
4.
(15分)
材料一: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是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的观点?(5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4分)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6分)
5.
(15分)
材料一:1782年华盛顿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给他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他回信道:“……我很难设想我有什么行为竞会鼓励你写这样的一封信,在我看来,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
材料二: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华盛顿对尼古拉上校劝他担任国王的态度说明了什么?(3分)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他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出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相容性?(7分)
(3)就华盛顿与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5分)

2.选择题(共9题)

6.

- Taste the candy. How is it? -- It's          .

7.

          ! The train is coming.

8.

          ! The train is coming.

9.

读一读,选出不同类的单词。

{#blank#}1{#/blank#} A. yellow    B. red          C. blue         D. ball

{#blank#}2{#/blank#} A. mix       B. lemon       C. apple        D. pear

{#blank#}3{#/blank#} A. long      B. short        C. candy       D. round

{#blank#}4{#/blank#} A. train      B. hear        C. find         D. taste

{#blank#}5{#/blank#} A. bike      B. can         C. bus          D. ship

10.

读一读,选出不同类的单词。

{#blank#}1{#/blank#} A. yellow    B. red          C. blue         D. ball

{#blank#}2{#/blank#} A. mix       B. lemon       C. apple        D. pear

{#blank#}3{#/blank#} A. long      B. short        C. candy       D. round

{#blank#}4{#/blank#} A. train      B. hear        C. find         D. taste

{#blank#}5{#/blank#} A. bike      B. can         C. bus          D. ship

11.


A: Would you like some fish?

B: Sure. I like fish. {#blank#}1{#/blank#}?

A: No, thanks. I don’t like fish. I like {#blank#}2{#/blank#}.

12.

-           is it? -- It's white and red.

13.

Can you hear a train? Yes.

14.

Can you hear a train? Yes.

3.单选题(共6题)

15.
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但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严复和母亲只得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美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
A.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C.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
D.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16.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如今书中的许多警告一一出现,这再次证明(   )
A.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B.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只有靠科技征服灾难
D.灾难主要在春天出现
17.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18.
1644年明朝崇祯帝上吊自杀,1649年英国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东西方两大强国政局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不约而同地发生巨变,有学者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和不列颠民族历史的楔子——英国的崛起、中国的没落明显加快,世界天平最终完成了它倾斜角度的反方向转变,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国力对比变化B.对外政策的反差
C.社会形态转变D.文化途径迥异高
19.
据统计,在1941-1945年,美国西部就建起了全国58%的铝工业,90%的镁工业,71%的飞机制造业,52%的造船工业。”为此一些史学家惊呼“战争使这个国家向西部倾斜了!”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西进运动促进了西部工业经济发展
B.战争对东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促使工业西迁
C.这种现象是政府资金大规模倾注西部的结果
D.西部地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20.
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历史学者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对历史进行解读,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见仁见智,出现学术争鸣是很正常的现象,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学者引用相同的历史文献,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
B.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 ,是历史事实,结论不同的原因在于解释历史的角度不同
C.不同的学者引用相同的历史文献,得出不同的结论,当有一误
D.相同的历史文献,对于同一历史研究课题,不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选择题:(9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