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
材料一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
3.单选题- (共25题)
4.
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A.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 |
B.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
C.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 |
D.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
5.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认为,“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种认识表达出古罗马
A.习惯法延续的必要性 |
B.成文法产生的必然性 |
C.公民法存在的必要性 |
D.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 |
6.
1706年,英国安妮女王在写给财政大臣的信中指出:“朕所希望的是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的自由,不论他们是辉格党人或托利党人,而不受某个政党的限制。”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仍掌握某些权力 |
B.责任内阁制遭到了破坏 |
C.政党成为国王的附庸 |
D.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
7.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B.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
C.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
D.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
8.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追求一种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不唯人民的意志是瞻,对民主层层设防,充分利用民主,同时又对民主加以控制”。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对民主加以控制”的是
A.众议员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
B.总统对国会议案有否决权 |
C.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
D.最高法院大法官两届任期 |
9.
晚清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双方分别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
C.双方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
D.两份檄文都旨在反抗外来侵略 |
10.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 |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 |
11.
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B.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
C.平息“保路运动” |
D.扑灭辛亥革命之火 |
12.
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陆续设立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由地方要员兼任,负责南北的交涉通商、海防交通等。后来南洋大臣成为湘系的禁脔,北洋大臣成为淮系的专设交椅。这反映出
A.清廷抛弃天朝上国的腐朽观念 |
B.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
C.清政府已具备完善的外交机构 |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
13.
1867年,针对西方在修约过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鸿章“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驻外公使曾纪泽利用西方“可随时修约”的规矩,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这反映出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
B.国际环境利于外交斗争 |
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 |
D.对外交往增强主权观念 |
14.
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
15.
自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

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

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
A.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
B.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
C.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
D.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
16.
1842年,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的请愿书指出:“议会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做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这一请愿运动
A.说明工人阶级成为光荣革命的主力军 |
B.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
C.解决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
D.反映出国际工人运动已经蓬勃开展起来 |
17.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如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人类活动 | 课程 |
直接保全自己 | 生理学、解剖学 |
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 | 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 |
抚养子女 |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 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
娱乐休闲 | 文学、艺术 |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
B.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
C.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
D.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
19.
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95—1900 | 100 | 4500 | 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
B.列强侵华方式改变 |
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 |
D.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
20.
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
B.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
D.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
21.
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
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
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
22.
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
23.
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
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
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
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
24.
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
25.
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
B.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
C.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
26.
下表反映了
国别 | 代表 | 主张 |
古希腊 | 亚里士多德 |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
古罗马 | 盖尤斯 |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
荷兰 | 格劳秀斯 |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
英国 | 霍布斯 | 国家起源于契约。 |
德国 | 康德 |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
A.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
B.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
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
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
27.
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